全文总字数:6505字
文献综述
-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国有企业最先引进股权激励是在1999年,7月下发《关于国有企业经营者实施期股试点的指导意见》,并于该年底选择10家公司进行试点,同年,十五届四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正式明确了试行经理(厂长)年薪制、持有股权等分配方式。国内关于股权激励与国有企业的研究相较于国外起步较早,并经历了大量的实证调研,目前已经拥有了较多的研究成果。主要结论分为三个方面,股权激励对国有企业有促进作用,对国有企业有阻碍作用,对国有企业无显著作用。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 股权激励对国有企业有促进作用。董斌和陈婕[1](2015)研究发现,对人力资本的薪酬激励方案,尤其是近些年来逐步被广泛采用的股权激励的研究,有利于我国企业优化人才资源利用,为近期提出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的改革提供一个视角。杨慧辉等[2](2015)觉得在我国国有企业高管货币薪酬存在薪酬管制的制度安排下,股权激励成为国企高管薪酬财富的主要增长点,高管更有动力优化投资等财务决策增进公司价值以提升股价,实现股权激励薪酬的最大收益。古柳等[3](2016)提出通过延长国企股权激励有效期,可以进一步降低国企高管对短期行为的偏好。肖利平[4](2016)认为公司治理结构应与产业特征相匹配,研究发现在战略新兴产业中,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存在差异,在国企中股权激励与企业研发投入正相关,薪酬激励与技术创新绩效不存在显著关系。徐昭[5](2017)提出国企高管因为有严格的薪酬限制,因此薪酬高低不能反映业绩差异,也就无法在国企形成激励作用,而实施了股权激励制度的国企能有效提升企业业绩和投资决策水平。傅传锐[6] (2018)指出国企股权激励的比例与收益或者受制于国家政策,容易导致激励不足。张宏亮和王靖宇[7](2018)研究表明,由于股权激励的显性和经济性,对国企高管增加股权激励,可能会缓解这种过度成本负担问题。严汉民和梁燕[8](2020)通过模型得出,高管股权激励与企业的创新投入正相关,并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H1b得到验证,结果说明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高管股权激励对混改国企创新投入是有积极影响的。刘井建等[9](2020)通过研究发现,相较于民营企业,国有企业高管股权激励对掏空的抑制效果更加明显,抑制水平为-1.465%且高于全样本的效应-0.556%,不仅暗示国企的“掠夺之手”,也说明掏空对高管获取私利存在冲突,但在民营企业中并不明显。
- 股权激励对国有企业有阻碍作用。张怀进等[10](2015)通过回归结果得出,在公司市值和资本保值增值方面公司业绩并不会随着高管股权激励的增加而持续增加,甚至有可能发生高管为增加利润和收益数值而做出损害公司价值的行为。朱波等[11](2017)的研究中发现,随着国企员工的股权激励正式落地,未来银行的薪酬结构可能更加偏重长期激励,但由此造成的高管冒险冲动不容忽视,通过薪酬延期支付能够有效地抑制冒险行为,为长期股权激励的有序推进提供制度保障。刘光军和彭韶兵[12](2018)通过分析比例发现,国企组与非国企组中表现不尽相同,前者更为明显:在国企组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使得高管权力进一步恶化,反而使得发生腐败概率上升了14.7%。董屹宇和郭泽光[13](2018)认为,国有企业中由于存在国有所有者缺位问题,企业治理机制和监督效用并不理想,因此相比其他企业而言,给予管理者股权激励会加大国企高管在企业中的权威,更容易造成“内部人控制”,从而加剧国企高管的短视行为,忽视一般股东所追求的长期绩效发展,降低风险性更高的探索性创新投资意愿。徐玉德和张昉[14](2018)基于薪酬管制无效率的认识,国资委自2003年起实施国企高管“年薪制”和“股权激励”,放松薪酬管制强度,但却引致“天价高薪”以及“业绩降、薪酬涨”等问题。王夫乐[15](2020)通过研究,股权激励对国企高管具有显著的内部治理冲突效应,国家控股公司的控制权和管理侧股权激励之间的冲突显著。杜媛和魏佚轩[16](2020)发现,而我国在20世纪末试行的国企高管股权激励计划,却在21世纪初引发了部分高管在“管理层收购”中故意压低并购前的国企价值从而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的现象。
- 股权激励对国有企业可能没作用。辛宇和吕长江[17](2012)研究表明,即使部分国有企业实施了股权激励,也是对高管人员的福利而不是激励。齐秀辉等[18](2016)通过分组研究提出,高管股权激励对国有企业并未产生显著影响,主要是因为现阶段国企高管持股比例不高且其股权激励水平较低,导致高管工作积极性受限。孙凤娥等[19](2019)通过研究提出,国企治理结构较为复杂,使其股权激励一直存在很多争议,且很多国企的利润主要来自其资源垄断地位,而非管理者的努力。杜龙政等[20](2019)研究发现,国企可能受工资总额限制等行政型治理因素影响,很难对研发人员实行重奖或股权激励,因而不易出现突破性创新。
- 国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外关于股权激励对国有企业的研究成果,同国内类似,大致也可以分为三大类:有促进作用、有阻碍作用、可能有作用。
- 股权激励对国有企业有促进作用。Earle J S[21](1998)根据OLS回归估计显示,相对于国家而言,私有股份所有权对劳动生产率具有积极影响,但令人惊讶的是,大部分结果是由于管理所有权的积极影响,其次是非管理工人所有权的积极影响。Wright等[22](2001)提出,当国有企业缺乏良好的管理或需要更强有力的员工承诺,并且有现任管理层和具有创业能力的员工在场时,管理层主导的员工控制股权收购将是一种有效的继任手段。Stijn Claessens amp; Joseph P. H. Fan[23](2002)根据数据指出,以1994年至1998年上市的600多家国有企业为研究对象,发现国有企业首次公开募股前后的会计业绩与国有所有权负相关。Minhat amp; Abdullah[24](2014)通过与经济绩效脱节而揭示出的薪酬设计不足,以及令人失望的低股权激励,将阻碍GLC高管努力提高企业的经济绩效。Thanh Ngoc Bui[25](2014)等研究发现,自市场机制建立以来,国有企业以重组和私有化的形式进行了改革, 新成立的股份公司数量也在过去的五年里迅速增长。Neale G. Orsquo;Connor等[26] (2015)研究表明,自由化的力量促使国有企业寻求更有效的管理控制形式,包括将决策权下放给部门级管理者,以及更广泛地使用预算和(间接)提供激励等客观绩效指标。
- 股权激励对国有企业有阻碍作用。Gregory amp; Holly J[27](2003)研究20世纪90年代,发现世界各地的国有企业私有化,这十年导致了全球范围内前所未有的股份制的兴起和衰落,以及股东积极性的增强。Firth[28] (2007)认为,政府控制的企业不太可能对其高管采用基于股权的薪酬,因为政府通常追求利润最大化以外的目标(例如增加就业)。
- 股权激励对国有企业可能有影响。Dunn等[29](1996)认为在某些国家,私有制是一个新的法律概念,既源于最近的国有企业私有化浪潮,也源于跨国公司进入当地商业环境。Marzuki等[30](2019)认为,国有企业往往被视为企业效率低下的一个主要原因,原因包括官僚干预、垄断股权、目标冲突和管理层激励乏力。
- 文献评述
通过阅读国内外关于股权激励对国有企业影响研究的文献,可以发现国内对于这一方面的研究明显多于国外。从整体上来看,国内外对于这一研究的结果大致分为三个方面,股权激励对上市公司绩效有正向作用,负向作用以及未必有作用。但是侧重点不同。大多数国内外学者均认为股权激励对国有企业有积极的正向作用,即股权激励的实施会帮助国有企业效率的提高。但是就我国目前国有企业发展的现状来看,相较于其他企业还不够成熟。主要原因在于国企引入股权激励的时间较短,经济体制也与国外不尽相同。但是随着我国经济贸易的不断发展,股权激励越来越受到更多企业以及国家的关注,其实施的效果也在不断改善。在研究二者的关系时,常用的方法就是将财务指标作为衡量公司绩效的标准,考虑在实施股权激励下,指标的变化情况。
本文首先要整理股权激励以及评价国有企业业绩效果的相关概念,其次,对云天化实施股权激励的具体历程进行梳理,最后,对在实施股权激励下云天化的股价变化、财务指标和经济增加量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以此衡量云天化公司绩效的变化情况。
参考文献:
[1]董斌,陈婕.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研究[J].商业研究,2015(06):146-154.
[2]杨慧辉,潘飞,奚玉芹.股权激励中的大股东-高管权力博弈与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05):39-47.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 上市公司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电子元件行业的数据文献综述
- 高管团队异质性、研发投入与业绩增长文献综述
- 债务重组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12年-2017年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分析文献综述
-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研究——以江苏省重污染上市公司为例文献综述
- 新能源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实证研究文献综述
- 我国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公司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文献综述
-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财务风险分析——以中国化工并购瑞士先正达为例文献综述
- 区块链在商业银行跨境清算中的应用——以招商银行为例文献综述
- 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实证研究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