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茶出口国统计分析及其对中国茶产业竞争力的启示文献综述

 2022-02-17 21:40:58

全文总字数:5898字

文献综述

前言:

茶叶生产历史悠久,世界茶园总面积一直处于增加状态,茶叶产量也是。茶叶产业发展状况是影响中国茶农的生计,尤其是偏远地区茶农脱贫致富的问题。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2019年中国茶叶产值为2396亿元,占全国经济比重的1.93%。茶产业的可持续性是世界经济可持续性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在2020年因疫情爆发而导致世界经济衰退、居民收入下降的时候,茶产业显得更加重要。

我国是最早种植和饮用茶的国家。早在17世纪,中国茶叶就通过海运到达欧洲,而随着欧洲、美洲等国家茶叶需求量的持续增加,茶叶也成为了中国主要出口农产品之一,中国茶叶在世界茶叶的生产和销售中都占据一席之地,在我国的出口创汇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茶产业具有明显的基本生产要素优势,且一度凭借此对外出口茶叶,2019年年产量占世界42.9%,排名第一的生产大国。可是从茶叶单产及出口单价的排名来看,我国算不上茶叶强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及其他出口国,也远远落后于一些茶叶进口国,如英国、日本等,单产每公顷产0.88吨茶叶,低于世界单产1.28吨每公顷。这些表明我国现有的茶叶生产经营模式不能应对强烈的国际竞争,有着茶产业的生产效率低、产品技术含量低、企业管理模式不恰当、市场宣传力度不够、政府支持及监督工作有欠缺等问题。

国内外研究现状

基于对2013-2019年全球茶叶产业发展的数据的统计,以及和主要茶出口国生产种植、出口贸易数据的对比,本文结合波特的“钻石模型”来分析我国茶产业竞争力不足的原因,并对各个原因提出应对措施。

而现存的关于中国茶产业国际竞争不足的研究有很多。有笔者通过了解了世界及中国的生产概况和贸易概况,从而对比分析出中国茶产业的国际地位,从业绩和实力这两个监督评价中国茶产业竞争力,得出竞争力不足的结果后对中国茶产业进行实证分析,找出影响中国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和变量,最后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得出影响中国茶产业国际竞争力变量的影响程度如何的结论。最后根基变量结果提出提高中国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国内外学者都有借助理论分析茶产业竞争力的文献。有关产业研究范式,一是运用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 SCP 范式,二是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的一般均衡理论范式。有关产业组织理论研究较多,哈佛学派创建了市场结构 决定厂商行为、厂商行为决定市场绩效的单向静态 SCP 分析范式;70 年代以后以芝 加哥学派为首的众多学者既强调厂商行为对市场结构的反作用,又强调市场绩效对厂 商行为及通过行为对市场结构的影响,建立了双向的动态 SCP 分析框架。现代产业 组织理论和以纳什(NASH)为代表的博弈论的引入,交易费用理论和博弈论也成为 产业组织理论重要的研究方法。

现代产业经济学的“结构—行为—绩效”分析范式(Structure - Conduct - Perf - ormance),简称 SCP 范式。这一范式认为产业结构决定了产业内的竞争状态,并决 定了企业的行为及其战略,从而最终决定企业的绩效,其影响方向是固定的。其萌发最早可直接追溯到克拉克(James. M. Clark)和梅森(Edwards. S. Mason) 等人对“有效竞争”概念及其度量标准的研究。克拉克认为: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 最为重要的问题是短期均衡与长期均衡条件的不协调。因此,要研究有效竞争,必须 从分析有效竞争的条件入手。梅森传承这一分析思路,认为有效竞争的条件分为两类: 一类是市场结构条件即市场结构标准,一类是市场效果即市场效果标准。但两种标准 各有利弊,因而只有将两个标准结合起来,才能全面地把握竞争的有效状态及市场结 构与市场效果的关系。继梅森之后,许多学者包括贝恩(Bain,1958)在吸收和继承 马歇尔的完全竞争理论、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和克拉克的有效竞争理论的基础上, 提出了 SCP 分析范式。该范式成为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分析企业竞争行为和市场效率 的主要工具。他认为,新古典经济理论的完全竞争模型缺乏现实性,企业之间不是完 全同质的,存在规模差异和产品差别化。产业内不同企业的规模差异将导致垄断。贝 恩特别强调,不同产业具有不同的规模经济要求,因而它们具有不同的市场结构特征。 市场竞争和规模经济的关系决定了某一产业的集中程度,产业集中度是企业在市场竞 争中追求规模经济的必然结果。一旦企业在规模经济的基础上形成垄断,就会充分利 用其垄断地位与其他垄断者共谋限制产出和提高价格以获得超额利润。同时,产业内 的垄断者通过构筑进入壁垒使超额利润长期化。因而,贝恩的 SCP 分析范式把外生 的产业组织的结构特征(规模经济要求)看作是企业长期利润的来源。可到了 20 世 纪 80 年代,宏观世界却受到了来自芝加哥学派和新制度学派的指责。他们认为 SCP 范式分析框架本身在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上都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和不足。但不管怎 样,他们也未否认 SCP 范式在产业问题分析中的作用,最多只不过是将 SCP 范式分 析的重心从结构主义转向厂商主义,并试图为其寻求和提供更加可信的理论基础和研 究方法而已。因此,对于产业结构与产业组织的分析而言,SCP 范式依然不失为一种 有用的分析工具。

在国外,将 SCP 范式引入农业产业的研究较早。1961 年,Clodius 和 Mueller 率 先将 SCP 范式引入农业产业研究;Harriss 于 1982 年引入 SCP 范式对第三世界国家食品市场的功能进行了研究;Viaene J. 和 Gellynck X. 分别于 1995 年和 1999 年运用 SCP 范式研究了欧洲食品部门结构、行为、绩效及经济处于转型期的波兰和捷克的食 品和饮料业的竞争力。这些研究将 SCP 范式引入农产品产业或加工产业,为农产品 及其加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以下学者运用新古典经济学一般均衡理论范式 研究有关农业发展。Vogel,Wolfgang Otto 于 1984 在《美国中西部向日葵发展潜力 的经济分析》文中,在供给、需求和贸易等方面研究;Smutko,Leonard Steven(1995) 《区域性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的选择----基于维吉尼亚蔬菜加工产业可持续发展研 究》;Hagen,James Mitchell于1997年《美国食品加工对国外产品的影响》,运用传 统的成本分析框架,分析向外扩张型食品加工业的影响因素;Phillips Jon C.于2002年《农产品市场的贸易战略研究》,重点进行同一时间不同地理区域农产品贸易的经济分析;Laguan Ramon Sinco (1988)对菲律宾椰子产品市场的经济学分析。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