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企业并购的动因与绩效探析——基于“阿里巴巴”并购“网易考拉”案例文献综述

 2022-02-21 21:32:57

国外研究状况:

1、并购动因

并购动因复杂且多变,自上世纪开始,西方学者对于此问题进行了广泛又深入的研究。综合各学者的研究成果,企业并购动因一般分为实现管理协同、追求市场控制能力、追求规模经济效益、降低成本、分散风险、应对市场失效、增加管理特权等。自19世纪末起,美国并购浪潮开始兴起。

第一次并购浪潮推动了横向并购理论的发展。Weston提出了协同效应理论(1998),是指两个公司实施并购后的产出比并购前两个公司产出之和要大,即2 2gt;4。对于并购公司而言,2 2gt;4的效应主要体现在经营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管理协同效应等方面。经营协同效应主要来源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并购对企业效率最明显的作用,表现为它为企业规模经济效益。财务协同效应的来源主要是可以取得较低成本的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由于内部融资比外部融资成本更低(Myers and Majluf,1984)从而增加了财务协同,降低了融资风险。而管理协同效应主要来源于管理能力层次不同的企业合并所带来效率的改善。

第二次并购浪潮推动了纵向并购理论的发展,其代表性理论有交易费用理论等。对此,Ronald H. Coase(1937)在其论文《企业的性质》中提出了“有限理性的人”的前提假设与“交易费”的概念。这一概念意味着交易活动是稀缺的、可比较的,而企业的存在正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即以费用较低的企业内交易代替费用较高的市场交易;企业的规模被决定在企业内交易的边际费用等于市场交易的边际费用或等于其他企业的内部交易的边际费用那一点上,因而企业的纵向一体化现象出现了。在此基础之上,Coase指出: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那么,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Oliver Eaton Williamson(1951)深入研究了企业“纵向一体化”问题,认为纵向一体化有效地削弱了人的机会主义和有限理性,克服了环境的不确定性。

而第三次大的并购浪潮中出现了跨国交易,出现了一系列立足于风险化解的理论。Nielsen与Melicher(1973)经过实证研究发现,当收购企业现金流比率较大而被收购企业该比率较低时,作为兼并收益近似值支付给被收购企业的溢价比率较高。在同一时期,Mueller(1969)建立了最全面的混合兼并的治理主义解释,这种理论认为治理者往往采用较低的投资收益率,通过并购来扩大自己的声誉,反映了治理者与公司股东间出现的代理问题。

第四次并购浪潮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在这一时期Tobin的q值理论(1977)主要阐明了在不考虑资本利得税的条件下,当企业证券市场价值低于其重置资本成本时,并购将更可能发生,这个理论从另一侧面表述了企业并购的动因。这一时期用以解释杠杆收购行为的另一种理论是Jensen(1986)的自由现金流假说,他认为企业要使效率及股价最大化,自由现金流就必须支付给股东,但是公司的治理层往往没有积极性向股东支付这些剩余现金流(Fama和Jensen,1983),这时只有为公司寻找到更多的投资机会,以降低治理者所控制的资源数量,从而削弱他们的权力,同时,当为额外的投资寻求新资本而进行融资时,治理层也会受到来自外部资本市场的监督,使其行为决策更符合债权人或股东的利益。因而,并购成为解决公司股东与治理者之间利益冲突的一种有效工具。在这一时期,美国的许多企业还利用并购进行合理避税。

在第五次全球战略并购浪潮中,Mitchell与Mulherin(1996)提出了并购的外部冲击理论,阐述了并购的发生是由于外部因素,如技术革命、全球化、政府监管的放松等变动而引起的。Weston(2002)也提出了当今跨国并购产生的七大推动因素,它们分别是:技术进步,全球化和自由化贸易,监管松弛,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经济互补推动的技术赶超,产业组织的变迁,企业家个人的才能以及股价的上升、利率的降低和经济的持续增长。

2、并购绩效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