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沃尔评分法的我国木材加工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文献综述

 2022-03-15 21:04:57

1国外文献综述

财务绩效评价是通过各项绩效指标对企业经营业绩以及财务状况进行评价分析。它可以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依据,对企业经营者产生激励与约束作用,帮助企业完成经营效益目标。它的产生得益于19世纪美国工业革命。由于当时生产力的扩大,委托代理制应运而生,企业所有者对经营者进行绩效监督的需求促使美国纺织、铁路、钢铁等行业的商业管理者建立了生产效率评价指标。此时处于成本绩效评价时期,为20世纪初财务绩效评价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1919年杜邦公司的管理者唐纳德森.布朗将投资收益率运用于财务绩效评价之中,开创了杜邦财务分析系统,通过指标分解,让财务指标与企业绩效紧密相连。同时,“股东价值”开始得到人们的关注,促使财务绩效评价指标的完善与发展[1]。由此,财务绩效进入了业绩评价阶段。

随着外部影响扩大,信用评价随之诞生。1928年亚历山大.沃尔提出信用能力指数概念。他给七个财务比率赋予相应权重,进行线性加权求和,得出评分来评价企业的信用水平,开创了财务绩效综合评价的先河。但是,这个方法并没有给出选择这七个指标的理由,在指标选取以及权重赋值上都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并且有一个技术问题,即这样的计算方式会使得某一严重异常指标对结果产生重大影响。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专家依据“权变理论”构建了由17项指标组成的权变业绩计量体系。西方国家对财务绩效指标的研究与选取变得更加全面综合,在20世纪初研究者对指标的选取还只是停留在盈利能力与股东权益回报水平层面上。此时,人们开始重视企业的生存能力与应变能力。使得财务绩效研究不再只是服务于企业短期经营行为,而是将近期利益与远期目标结合起来,促使企业的长远发展。

20世纪90年代非财务指标开始兴起。1992年Robert Kaplan与David Norton在《哈佛商业评论》建立了BSC绩效考核方法。“平衡记分卡”不仅考虑财务指标,将非财务指标也纳入了财务绩效评价系统。不仅关注如何满足股东效益,也关注顾客满意度、企业的优势、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财务绩效评价指标被进一步完善,更全面综合的影响因素在评价体系中体现出来。

现今,财务绩效研究依旧是众多学者的研究课题,国外学者偏好采用的方法有“四尺度”法、业绩金字塔模型、回归模型、改革论效绩评价法、因子分析法等。大部分学者着力于研究主体内部环境对财务绩效的影响,例如Syriopoulos Theodore、 Tsatsaronis Michael、 Gorila Martha(2020)研究了邮轮行业资本结构选择、公司价值动态对财务绩效的影响[2]。Xinni Wang、 Xinyi Gu,、 Rui Xie、 et al(2020)通过选取公司内部财务数据分析了中国农业上市公司的偿债、成长、盈利、经营能力[3]。随着时代的发展,可持续性变得越来越重要。碳信息披露水平、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程度、资源利用率、国家政策都影响着财务绩效。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了外部环境对研究主体财务绩效的影响。有研究表明企业在环境层面的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存在直接关系(Piotr Ratajczak,2021)[4]。Sharma Preeti、Panday Priyanka、 Dangwal R. C(2020)则是确定了印度公司ESG与财务绩效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5]。还有国外研究表明中国非国有企业的财务绩效会受到严格的能源政策的消极影响(Liu Cenjie,、Fang Jiayu、Xie Rui,2021)[6]。

2国内文献综述

国内对财务绩效的研究起步较晚。计划经济时期用实物产量作为绩效评价的核心,缺乏综合全面的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对财务绩效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进入市场经济时期,私营、个体经济得到发展,财务绩效研究开始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1982年国家经委、国家计委等六部委制定了“企业16项经济效益指标”,此时指标侧重于对产值和利润作出评价。1993年财政部出台《企业财务通则》,提出的八个指标涵盖了对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获利能力的评价。由此我国完整的综合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初步建立,为广大学者构建财务绩效评价体系提供了参考依据。同年,John Y.Lee和何怡宏(1993)通过建立指数来衡量非财务数据对财务绩效的影响,促使财务绩效指标体系的完善与发展[7]。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