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抑价的文献综述
IPO即首次公开募股(Initial Public Offering),是指一家企业第一次向公众出售其股份。IPO抑价现象是指首次公开发行定价明显低于上市初始的市场价格。国外对IPO抑价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由 Reilly 和 Hatfiled(1969)对新股短期定价过低的现象展开研究,自此后理论体系逐步完善。国外的研究偏向于信息不对称方面,国内的偏向于实证国外理论以及结合实事的研究。现阶段,我们需要研究的是在小康社会的经济基础上,已有的IPO抑价理论是否依然可以运用,老龄化社会中IPO抑价是否有更多的解释等问题。
- 国外研究现状
(一)对IPO抑价的早期研究
国外对IPO抑价的研究起始于美国著名学者Reilly 和 Hatfiled(1969)。他们对美国证券市场新股短期定价过低的现象进行了分析。最早对IPO抑价现象进行系统分析的是Ibboston(1975)。他以美国1960年1月到1969年12月的新上市公司为样本,证实美国市场存在一定的抑价率。但是作为一个一直以来被忽视的问题,早期研究并不多。
- 信息不对称方面的研究
Baron(1982)提出承销商理论,他认为承销商掌握着比发行公司更多的有关于市场和投资者的信息,基于此种优势,为保证发行成功率,加以想要规避风险的心理,就会抑价发行。
Rock(1986)提出了逆向选择模型,该模型又被称作是“赢家诅咒”假说,他假设市场中存在两种投资者,即掌握诸多信息的投资者和信息匮乏的投资者。若股票定价过高,为了保证股票发行量,刺激信息匮乏的投资者投资,发行商就会抑价发行。
Benveniste和Spindt(1989)提出了市场反馈理论,投行为使投资者揭露真实信息,会采取IPO抑价,为那些人提供更多的配售机会,使他们得到更多收益。
- 行为金融学方面的研究
Miller(1977)提出意见分歧假说,由于新股价值不能确定,投资者之间产生了意见分歧,即所谓“异质预期”。意见分歧越大,股票发行后的长期表现越欠佳。由于投资者对即将发行的新股会存在错误预期,致使新股价格会有一小段时间的攀升。不过,这种现象只是暂时的,随着投资者对该股预期的改观,价格会下跌,“投资泡沫”破灭,股价会回到一个比较正常的水平。
Beatty和Ritter(1986)进一步提出,以“事前不确定性”衡量信息不对称程度,IPO首日收益率和事前不确定性成正相关。他们认为首次公开发行过高的超额报酬率是投资者投机欲望造成的。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 上市公司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电子元件行业的数据文献综述
- 高管团队异质性、研发投入与业绩增长文献综述
- 债务重组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12年-2017年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分析文献综述
-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研究——以江苏省重污染上市公司为例文献综述
- 新能源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实证研究文献综述
- 我国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公司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文献综述
-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财务风险分析——以中国化工并购瑞士先正达为例文献综述
- 区块链在商业银行跨境清算中的应用——以招商银行为例文献综述
- 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实证研究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