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 国内外研究情况
(1)坏账准备提取的研究
由于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才出现坏账准备的相关规定,因此国内关于坏账准备的研究自1992年才逐渐出现;1992-1998年间关于坏账准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应用方法的探讨及相关的管理建议。1999年起逐渐出现一些将信用机制与坏账准备联系起来的文献,如1999年李琛琛于《山东经济》发表的《刍议应收账款风险管理的有效方法》。2000年以后,随着企业不断增多,人们逐渐将坏账准备的研究转移到企业中。如2003年西北大学硕士文献《大唐电信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实施》。2005年中国加入WTO以后,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对坏账准备的相关研究不断增多。由于企业间赊销的情况不断增多,因此至今研究的规模也在逐渐扩大:包括往来方的经营情况、存货周转率、现金流及贷款等。研究企业间应收账款的影响不仅仅是为了研究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建立的机制。自2012年以来,研究方向不断趋于对上市公司信用度的建立机制和信用管理。关于应收账款管理控制的研究主要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美国学者戴明提出的著名的PDCA法,该方法指出企业对应收账款的控制主要分为4个环节,分别是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和反馈控制,通过以上4个环节的控制达到全面控制应收账款,从而达到减少坏账的产生的效果。
19世纪以来国外对于货币政策就有了深度的研究。80年代,经济问题的研究方法开始因Sims在经济学问题中采用VAR模型而转变,Friedman (1988)采用1961年以后25年来的美国数据,发现现实中货币供应量变化对于上市公司各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较早开展实证研究的有Bernanke(1986), King (1986)。前者利用SVAR模型研究美国银行贷款和总需求的关系,得出银行贷款变动冲击显著影响总需求;而后者利用时序预测方法,先后检验美国银行是否进行信贷配给以及银行总贷款是否对总体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得出银行信贷渠道的存在性在美国无法得到证明。考虑到时序预测方法存在较大缺陷,Kashyap和Stein (1993)收集大量的实证证据来证明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渠道的有效性,而这些证据来自各种渠道,包括总量和截面数据,并且互为补充。然而,Morris和Sellon (1995)通过分析美国过去20年间的4次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影响,发现紧缩的货币政策对银行贷款供给的影响微乎其微,主要原因是银行往往能通过资产转换和负债创新管理等方式来抵抗紧缩性货币政策带来的影响。
与国外研究结果不同的是,国内大多数研究表明我国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渠道显著存在。出现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不同国家的金融市场结构和基本国情存在较大区别。2000年之前国内关于银行信贷渠道的研究多建立在规范分析和逻辑推理上,20世纪初学者们开始尝试利用定量分析来进行相关研究。周英章和蒋振声(2002)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协整以及预测方差分解等计量方法,对我国1993年至2001年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货币政策的货币渠道和信用渠道都有效,而信用渠道占主导作用。王国松(2004)则首次尝试利用货币政策信贷渠道来实证分析我国通货紧缩下的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并得出通货紧缩期间传统的货币渠道受阻,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过信贷渠道发挥了作用。蒋瑛馄等(2005)选择从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过渡的1992年到2004年的这一区间,实证研究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应,得出90年代以来信贷渠道在货币政策传导中占有重要地位。盛朝晖(2006)比较分析了1994年至2004年我国货币政策的信贷量、利率和汇率等渠道的传导效应,得出信贷渠道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姚余栋和李法瑾(2013)利用中国金融市场总量融资结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证明了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渠道在我国确实存在,同时还指出在政策紧缩条件下信贷供给相对不足是客观存在的。
(2)银行信贷渠道的影响因素
一是银行特质角度的研究。一些文献关注了银行规模对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渠道的影响。Kashyap and Stein (1995)的研究发现,资产规模小的银行资本结构单一,只能靠内部融资和储蓄维持信贷供给,因而更容易受到货币政策冲击的影响;基于资产规模小的银行无法通过发行大额存单来应对因货币政策紧缩而造成的储蓄存款的减少这一逻辑,Kishan and Opiela (2000)的研究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另外一些研究关注了银行流动性对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渠道的影响。Kashyap and Stein (2000), Kashyap et al. 02002)发现,在紧缩性货币政策条件下,面临流动性约束的银行无法通过内部或金融市场融资来补充流动性以应对信贷供给的削减。这一结果意味着,是否面临流动性约束是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渠道是否存在的一个重要条件(Van den Heuvel, 2002) Ghazanchyan (2014)则从反面论证了,银行流动性过剩会弱化货币政策对银行信贷供给的影响效应。
二是金融结构角度的研究。这一视角的研究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金融市场竞争度视角。银行市场竞争度对银行信贷渠道的影响是一个新兴的研究方向。Adams and Amel (2005)认为,在非完全竞争条件下,货币政策不仅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或改变存款准备金率而改变银行的储备,也可以通过影响负债利率而改变银行的边际成本,从而改变银行的贷款供给。Fungacova (2014)指出,银行的市场势力与银行其他特质一样能影响其可选择的融资渠道。
最后,银行资本充足率被认为是影响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渠道效应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关于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渠道的传统解释主要集中于有计提准备金要求的存款而没有关注到银行资本的作用(Friedman, 1991; Van den Heuvel, 2002)。这方面的文献认为,在资本充足率和股票发行双重受限的条件下,银行信贷行为与银行资本紧密相关(Stein, 1998; Van den Heuvel, 2002; Gambacorta and Mistrulli, 2004)。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 上市公司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电子元件行业的数据文献综述
- 高管团队异质性、研发投入与业绩增长文献综述
- 债务重组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12年-2017年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分析文献综述
-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研究——以江苏省重污染上市公司为例文献综述
- 新能源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实证研究文献综述
- 我国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公司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文献综述
-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财务风险分析——以中国化工并购瑞士先正达为例文献综述
- 区块链在商业银行跨境清算中的应用——以招商银行为例文献综述
- 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实证研究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