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总字数:4369字
流量时代下的旅游扶贫新模式研究--以理塘丁真为例
摘要:旅游扶贫研究是旅游扶贫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研究旅游扶贫有助于了解旅游扶贫的进程,总结以往发展的经验,从中获得新的启示。因此,旅游扶贫的研究和启示是扶贫实践过程中的重要指向。本文通过研究近年来国内外旅游扶贫文献,在进行文献阅读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旅游扶贫的研究现状,了解当前旅游扶贫工作的进展,并分析未来发展模式,为我国未来旅游扶贫模式研究提出建议。
关键词:扶贫,旅游,乡村,流量
- 国内外扶贫文献统计分析
本文把旅游扶贫作为研究主题,基于国内外检索平台中国知网、BESCO和web of Science,国内期刊检索限定为核心期刊和SSCD、CSSCI,设置时间区间2000-2018年。中文检索采用“旅游”并含“扶贫”作为主题词,经过多次高级检索,共获取473篇旅游扶贫文献。外文采用“tourism”and“poverty”为主题词,共获取旅游扶贫文献990篇。
国外第一篇旅游扶贫文献出现于1987年。1999年,英国国际发展局提出PPT(Pro-Poor Tourism)战略(即有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战略)。2002年,世界旅游组织开始组织实施可持续旅游消除贫困计划(Sustainable Tourism-Eliminating Poverty),简称ST-EP。2003年,世界旅游组织全体大会上审议通过ST-EP战略,标志旅游的富民功能正式得到了国际社会认可。2016年,世界旅游发展大会的议题“旅游促进扶贫”也在国际社会上得到广泛关注。随着国际旅游扶贫工作在各国推进,旅游扶贫研究热度不减。
20世纪90年代,国内许多学者意识到发展旅游业的巨大经济推动作用,从而研究贫困地区利用已有旅游资源优势来发展旅游业,并提出了旅游扶贫的理论。吴忠军(1996)和高舜礼(1997)最早提出了旅游扶贫的概念,同时也初步阐述了旅游扶贫作用、思路和基本旅游扶贫理论。这一概念提出以后,国内学者对旅游扶贫的目标、致贫因素、市场需求、旅游可行性论证等方面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周歆红,2002;刘向明,2002;李锦宏,2009)。
二.旅游扶贫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漆悦【1】认为传统乡村旅游发展的弊端其一是资金缺乏,基础设施不完善。当前乡村旅游开发区面临的问题是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如道路狭窄;公共设施简陋甚至缺乏,难以留住游客;旅游区住宿条件差甚至不能提供住宿,无法为远距离的游客服务。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旅游项目开发缺乏政府的资金支持,而当地居民又无经济条件和能力自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在旅游项目开发中起到牵头和引导的作用,因而需要进行财务拨款和资金扶助。但往往贫困乡村所处的县经济条件也并不优渥,导致财政压力比较大。资金的缺乏,导致乡村旅游开发难以为继。其二是旅游项目呈现单一同质化,观察大量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不难发现,农家乐和农业观光结合是现阶段最常见的观光模式。乡村旅游资源大同小异,要么是自然风光好,要么是曾经在历史上产生过某种作用。比如是某个历史人物的故乡、战争年代里的边防要塞等。开发模式也呈现单一化,旅游区文创纪念品雷同。没有充分发现本地区的独特个性,发掘自身特色和优势,因而导致项目开发缺少新意,同质化现象出现,景区随之丧失了对游客的吸引力。靠乡村旅游项目盈利,拉动地区经济收益也就无从谈起。此外,就对景区特色产品的开发而言,传统的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单一,不能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产品。其三是农村地区人才流失严重,城市化建设脚步加快,农村地区很多青壮年通过受教育、外出打工等方式,脱离农村,进入城市生活。毕业后回家乡建设的大学生占比非常小。靠外出打拼在城市站稳脚跟的农村人也不在少数。现如今,农村地区人口构成大多是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青壮年劳动力、高素质青年人才十分稀缺。最后一点是忽视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基层政府为了快速从旅游扶贫中获益,改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无视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地区生态承受力的现象时有发生。为了眼前的短暂利益,大规模、大力度的进行资源开发的行为是普遍存在的。这不利于自然资源的自我修复,对资源的循环和可持续性利用造成负面打击。
姜太芹,董培海【2】认为我国乡村旅游扶贫起步较晚,近年来虽取得一定成绩,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1)资金瓶颈问题凸显;(2)扶贫对象识别有偏差;(3)贫困人口脱贫意识欠缺;(4)扶贫理念未形成可持续性;(5)扶贫主体单一,彼此联系较少;(6)重乡村旅游业发展,轻扶贫成效评估;(7)乡村旅游精准扶贫专业能力不足;(8)缺乏保障与激励机制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