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总字数:4419字
文献综述
前言:我国民宿业起步晚发展迅猛,在促进旅游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文章首先阐述国内外民宿发展现状和目前主要研究方向,其次基于空间角度探讨民宿布局的影响因素、演变过程等。
民宿最早起源于英国,20世纪60年代初,英国家庭式的住宿含餐招待成为最早的民宿类型。[1]民宿广泛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台湾地区和日本。在中国,民宿最初出现在台湾地区,并相对成熟起来,20世纪80年代,台湾垦丁国家公园为解决住宿不足的问题,衍生出一种简单的住宿形态,即有空屋的人家挂起民宿招牌,或直接前往饭店车站招徕游客,从而兴起住宿业。2001年台湾出台了《民宿管理办法》,规定了民宿的性质和经营规模,为台湾民宿发展奠定了基础。2017年台湾当局根据民宿发展呈现的新特征,对原《民宿管理办法》28条内容进行修正发布,全面开启了台湾民宿发展的新时代。大陆地区民宿产业起步晚,20世纪90年代出现萌芽,2010年之后逐渐增加,直到近年来才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其中丽江、拉萨、阳朔、成都等地的民宿产业规模较大,质量也较高。[2]
目前,国外学界对民宿的概念没有统一的界定。国外学者认为“民宿”一般指的是家庭旅馆、家庭寄宿等,在英文中多用Bamp;B(Bed and Breakfast),Family Hotel,Family Inn,House Hotel,House Stay,Guesthouse等一系列的家族性词汇来表示。[3]蒋佳倩,李艳[4]通过检索,筛选与旅游专业相关的外文文献对外国民宿的特点进行了总结:1国外业已形成行业协会组织;2民宿经营中高度关注人性化和个性化;3服务内容呈现多样化;4民俗化、本地化、家庭化。国外民宿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已相当成熟,民宿研究也相当系统。其研究重点是民宿市场和业主与旅游的关系。如Lavaprakashyadav评估了民宿旅游市场中的受益者公共利益的财政负担,以确定最佳的支付方案,从而促进利益集团从公共物品中获得更高的收入。[5]从研究方法上看,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并举,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文本分析和传记等。如Hall C Michael等[6]通过访谈法,了解到所有接受采访的旅游目的地居民都有意向成为民宿主或导游,而缺乏资金或外语水平低是其发展的阻碍。我国民宿产业起步晚,2006年以前,国内民宿研究论文篇数较少,参考价值较低,主要研究民宿的概念、开发条件、出现的问题等。第二阶段是2007年至今,学者主要聚焦于区域民宿的发展策略和模式、民宿嵌入的乡村旅游发展、民宿的社会效应与价值评述、民宿的空间利用与设计、民宿服务评价和消费者行为等方面。此阶段的研究较为具体深入和多样化,结合了消费者行为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服务学等。对定量研究逐渐重视,并注重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7]近两年国内学者对于民宿的研究更加深入,从理论研究走向个案研究。周佳宁[8]以问卷法和IPA分析法分析游客对长江三角区民宿服务质量要素的重视度和满意度,并提出今后发展民宿的建议。龙飞等[9]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构建了民宿集聚区选址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杭州白乐桥和北京延庆千家店镇民宿集聚区为例,对选址评价指标进行验证和应用,该研究为民宿的选址和建议提供了可鉴的思路。
郝诗雨等[10]认为,民宿产业的迅猛发展在促进旅游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很多问题。急功近利、一哄而上大规模地开发民宿造成民宿发展“遍地开花”,但同时“同质化”、“酒店化”、“低质化”现象也愈加普遍,应从民宿的空间分布模式入手,加深对民宿选址布局的研究,促进民宿产业合理布局。民宿业作为“共享经济”时代背景下的一种新业态,其空间集聚与分散似乎是产业自发演化的结果,但长期发展过程中必然形成一定规律,并且受某些因素主导,影响其空间分布形态。把握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有利于政府部门从政策、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有针对性的对整个民宿行业的发展布局进行科学引导,一定程度上避免民宿选址的无序发展,不仅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对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也具有重要意义。
钱雨[11]认为,空间布局是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也是经济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关注民宿区位选址的规律和内在机制,对有效地引导城市乡村功能与旅游空间结构的科学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目前,大多数民宿更多的服务于外来的观光游客,因此,旅游资源禀赋、交通条件和民宿的特色等因素对乡村民宿空间布局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各地区在发展民宿的时候,需要考虑自身的建设水平、配套设施能否跟上。如果盲目建设民宿,将会造成数量众多、效益不佳、同质化、低端化的现象,进而降低区域民宿的竞争力。所以,在建设民宿之前要结合各区域的资源禀赋和发展优势条件,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实现乡村民宿的发展和布局的差异化发展,从而真正提高整个该地区乡村民宿水平。
张海洲[12]通过研究2011年到2017年莫干山民宿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演变发现,环莫干山民宿的空间过程由集聚到强烈集聚,最后形成以“后坞—仙潭—燎原—劳岭—兰树坑”为中心的环莫干山面状核心集聚区和边缘村域多点集聚的民宿空间发展结构。而根据空间集聚与扩散理论,集聚经济内在规模报酬的积累效应和递增效应的周期性影响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区位集聚的形成。适度集聚的经济效益会给消费者、投资者、企业、社会环境等各层面带来利益,但集聚过度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问题,譬如地价过高、空间拥挤、环境破坏等,规模报酬随之递减,集聚收益减少,甚至出现亏损。企业为了保证获利,就会向要素成本低、区位优势比较明显的地区迁徙,这就出现了产业扩散。区域空间内企业的扩散和转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带动较为落后地区的发展,并逐渐形成新的集聚中心,由原来一个中心的集聚形态向多核心集聚形态演变。莫干山民宿的演变过程符合这一理论。
陈佳洁等[13]认为,在乡村旅游目的地产品由一般产品转变为特色品牌形象产品的过程中,民宿产业空间集聚具有重要作用。民宿集群的形成往往立足于当地环境与资源,具有乡村鲜明的特点,因此,在民宿集群的影响下,使得旅游地乡村风情及特色更加凸显,更有利于其塑造和构建独特的品牌形象。品牌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可实施品牌延伸,扩大品牌网络,实现多元化经营。民宿集群就可利用其民宿品牌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其规模,形成强大的品牌竞争力。除此之外,在“民宿 ”的形式下引进的特色项目以及配套设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品牌形象的丰富化、多元化,使乡村旅游地的形象由单一功能的旅游地向集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综合的新型旅游区转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