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本地夏令营研学旅游产品的现状与问题分析文献综述

 2022-03-12 15:18:34

《常州本地夏令营研学旅游产品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文献综述

前言: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扩大,旅游行业大受打击,形成了以研学旅行为代表的 “旅游 教育”新业态,研学旅游得到了广泛关注,而旅游内循环能有效弥补出境旅游的疲弱,应对旅游行业的严峻形势,因此本地研学旅游具有实际研究意义,且夏令营在研学旅游产品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发展研学旅游、解决后疫情时代旅游行业危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常州夏令营研学旅游产品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阐释夏令营旅游产品的现状特征,并分析存在问题,对其提出优化措施。

1 研学旅行的概念与内涵

研学旅行又称修学旅游,现在作为旅游与教育的整合活动已向大众普及,但是对于研学旅行的认识,仍有多种不同看法。白长虹、王红玉通过对旅游领域的文献和政府相关文件的回顾与整理,总结出旅游研究中较为常用的定义为:广义上,研学旅游是以研究性、探究性学习为目的的专项旅行,是旅游者出于文化求知的需要展开的旅游活动;狭义上特指由学校组织、学生参与的,以学习知识、了解社会、培养人格为主要目的的校外考察活动。教育部出台的相关文件将研学旅游界定为:研学旅行是面向全体中小学生,由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而这两种界定,主要差别在于参与群体是否局限于在校生,共同的落脚点为以学习为主要目的的专项活动。[1]153此外,沈和江、高海生和李志勇提出研学旅行是立足实践、体验与互动相结合的教育活动,是引导学生走向社会的研究性、探究性的学习,其本质是一种校外素质教育活动,即通过旅行游览的认知、体验、感悟过程,获取有益的知识,因此研学旅游的本质属性是为教育性。[2]另外,国外学者 Md. Anowar Hossain Bhuiyan、Rabiul Islam、Chamhuri Siwary以及Shaharuddin Mohamad Ismail在其研究中提出研学旅行一词指的是参与者作为一个群体前往一个地点,主要目的是参与与该地点直接相关的学习体验的任何项目,由几个子类型组成,包括生态旅游、遗产旅游、乡村/农场旅游以及教育机构之间的学生交流。[3]

2 研学旅行的历史发展

国内外研学旅游历史都已发展悠久。白长虹、王红玉已对研学旅游历史发展进行了梳理,有如此两条脉络:(1)从国外发展来看,旅游首先在富裕阶层作为贵族子弟的一种培养方式兴起,典型阶段是16、17世纪欧洲地区的大游学,二战后随着大众旅游的蓬勃发展,欧美等国家将旅游作为拓展大中小学生视野、提高跨文化理解能力的教育方式,作为教学要求以毕业旅行、课外活动等形式在学校系统内推广;(2)从国内来看,我国自古代起对旅游便有积极的评价,上层社会子弟同样以游览名山大川作为培养性情、陶冶情操的一种方式。改革开放以来,现代旅游业得以快速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研学旅游多以“冬令营”、“夏令营”等形式出现,目前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经营冬令营、夏令营的旅行社已有17年的发展历史。[4]152我国早有游学历史,在2013年才于《国民旅游休闲纲 (2013-2020 年 )》中正式明确提出“研学旅行”这一名词,此前一直在大量沿用着“修学旅游”这一名词,于2016年12月19日,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将研学旅行作为一种综合实践活动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体系,研学旅行在全国快速推进,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和文旅融合的热点议题。而现在,马波提出自国家相关政策颁布以来,针对学生研学旅行的市场开发活动突飞猛进,且体现了旅游创新发展和文旅融合发展的时下理念。[5]

3 研学旅行的现状分析

魏雷、朱竑认为,研学旅游虽也顾及审美性、趣味性,但进行教育是研学旅游实践的根本,其求真、求实的目标与大众旅游对真实性的诉求殊途同归[6]。这与任唤麟、马小桐的观点相合,他们认为提倡研学旅游具有时代意义,现代人应该通过研学旅游去接触真实的生活,通过对真实生活的悉心观察与思考,去了解社会、获取知识。[7]此外,张琰、杨稀莉认为我国研学旅行在国家政策推动下,呈现积极稳步推进的良好发展态势,在研学课程、服务运营、师资、品牌等方面都实现了纵深发展,但当前我国研学旅行仍处在探索发展的起步阶段,在实施环节,不同程度上存在研学课程缺乏设计规划、研学内容缺乏情景体验、研学组织开展流于形式、教育目的指向不足等行业乱象问题不容忽视,这些都会影响研学旅行的教育效果,直接影响到“立德树人”素质教育目标的达成。[8]我国通过政策推进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研学旅游也成为了一种较为普遍的教育方式,马波、刘盟指出从学生研学到学生研学旅游的延展,既是明确的教育政策指向,也是旅游业态创新发展的一次机遇,并提出了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属性问题、制度化问题,以及旅游化问题,针对这三个问题向政府文旅部门和旅游行业、企业提出建议,以推动学生研学的旅游化进程。[9]另外,刘俊、陈琛指出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以研学旅行为代表的“旅游 教育”新业态,已经进一步暴露出行业生态系统发育不足和风险应对能力的脆弱性,大量处于初创期的研学机构和市场化运营的基地营地难以为继,因此促进疫后研学旅行行业可持续性生态系统高质量发展十分具有必要性。又从消费者、生产者、分解者,以及外部环境四个角度阐释了研学旅行行业生态系统的现实挑战。[10]9国外研究者Christine A. McGladdery与 Berendien A. Lubbe通过研究论证了国际教育旅游具有促进全球学习的潜力,而当国际研学旅游的过程有助于鼓励反思,当参与者有参与文化差异的愿望,那么重大的全球学习可能会发生,激励学习者成为对社会和环境更加负责任的年轻人。[11]

4 夏令营研学旅游产品市场研究

黄诗玉在《对我国夏令营旅游产品市场开发的研究》中,通过对夏令营旅游市场的深入研究,提出了发展我国夏令营旅游市场目的地的品牌策略。[12]2020年受疫情影响,关于后疫情时代研学旅游产品研究成为热点,如刘俊、陈琛在《后疫情时代研学旅行行业可持续性生态系统的构建》中探讨了构建研学旅行行业可持续性生态系统研究,如陈军雄、邴强在《后疫情时代媒体夏令营运营思考》中分析了面对疫情危机,夏令营产品的优势。[13]9陈军雄 、邴强夏研究表明令营面临的挑战主要三个的方面在于,第一,夏令营产业处于起步阶段,政策方向不明,第二,整体市场规模偏小,市场主体竞争力偏弱,社会化分工不细,第三,专业化营地资源不足,产品大同小异。又针对疫情问题,提出了夏令营旅游产品转型升级的解决办法,提出加快孕育新动能,重塑商业模式、组织形态和业务流程,创新营销思路,跨界沉淀用户,积极探索夏令营与研学旅行相结合,延伸产业链条,丰富盈利空间。[14] 张旭东研究整理了国外夏令营运作模式,如美国、日本、欧洲,并总结了国外夏令营运作的共同经验,从中总结出了对我国夏令营市场的启示,[15]在现在依旧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