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文献综述

 2022-05-19 22:38:16

《无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文献综述

一、引言

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了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的 昆曲在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开始进入国人视野。2006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内逐渐掀起一阵“申遗”热。同年,文化部发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我国开始逐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非遗的开发利用引起关注。将非遗转化为旅游资源,不仅可以更好地传承,同时还能够带动当地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无锡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截止2019年底,在正式公布的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共有14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有9项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分别是无锡道教音乐、无锡留青竹刻、锡剧、惠山泥人、吴歌、无锡精微绣、梁祝传说、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和江阴致和堂膏滋药制作工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锡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如何保护并开发这些文化资源成了重中之重,旅游开发成为非遗保护、增值、传承的创新性手段。

众多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相关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本文对以往的研究做回顾和总结。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内容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的必要性

旅游开发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起到积极作用。袁力提出旅游、游憩街区的开发丰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载体[1]。姚玲玲认为开展旅游业可以使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有重要意义[2]。高洁、宋新娟、汪笑楠认为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逐步建立,为鄂西土家族傩戏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使得傩戏的旅游开发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3]

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能对旅游发展起到促进作用。雷蓉、胡北明认为通过在旅游开发中注入本民族、本地区特色的非物质文化,让文化成为旅游产品的核心和灵魂,不仅能够提升和丰富旅游产品的品位和内涵,还能促进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和旅游经济发展的双丰收[4]。谭宏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提高旅游资源品味,打造旅游项目品牌,帮助旅游景区、景 点再造,增加旅游审美体验[5]。田青刚则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旅游业态创新的重要元素[6]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双赢发展。张舸和魏琼认为要构建“非遗”旅游体系,培育特色文旅品牌的保护、开发路径,促使“非遗”资源由“静 态”保护向“活态”传承的转身,实现“非遗”保护与旅游业开发的良性互动[7]。何昭丽和米雪提出了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旅游开发的PSCTP模式,向驱动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双赢发展[8]。王健则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有一种天然的渊源关系,将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成旅游产品,既可以作为独具特色的旅游吸引物,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又可以作为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9]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