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景区农事体验项目设置及常态化运营策略研究-以成都三圣乡村庄景区为例文献综述

 2022-08-11 15:34:34

乡村景区农事体验项目设置及常态化运营策略研究

——以成都三圣乡村庄景区为例

摘要:目前,我国的乡村景区旅游资源丰富,对于乡村景区的规划研究是新兴领域,是一种综合性的研究。在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情况下,乡村景区的发展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乡村景区内的体验项目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它的设置与运营策略关系到景区的未来发展,成都的三圣乡村庄景区是成都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景区,本文选择以它为例子进行研究。

关键词:乡村旅游; 乡村景区; 体验项目

  1. 文献综述

乡村景区是最近几年才在国内乡村地区流行的一种创新发展的模式,其理论研究较少,与之相关的理论主要是乡村旅游的概念,在实践方面主要是浙江地区在做,因此需要将理论与实践两者进行结合,对于国外的理论研究主要是从乡村旅游方面进行探讨。

  1. 乡村旅游发展

我国对乡村旅游的研究起步较晚,可搜索到的文献大都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通过翻阅不同的文献了解到,国内专家学者对乡村旅游的认识虽然有些表述上的差异,对乡村旅游的定义有些不同,但是基本内涵是相同的。 王兵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族习俗为资源,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度假、购物于一体的旅游活动。马波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为对象系统的一种旅游类型。杜江和向萍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何景明认为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刘德谦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息、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

乡村旅游是一种乡村特色与旅游业融合的产物。由于我国农村地域类型的多型性、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和民俗风情的多样性,乡村旅游在全国各地的发展模式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王云才认为,新时期替代传统旅游产品的乡村旅游新模式有主题农园与农庄发展模式、传承地方性遗产之乡村主题博物馆发展模式、乡村民俗体验与主题文化村落发展模式、乡村旅游基地化之乡村俱乐部模式、现代商务度假与企业庄园模式、农业产业化与产业庄园发展模式、区域景观整体与乡村意境梦幻体验模式等7大类。郑群明等认为在乡村旅游的多种开发模式中,注重社区和居民参与的开发模式是最佳选择,认为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包括公司 农户模式、政府 公司 农村旅游协会 旅行社模式、股份制模式、农户 农户模式和个体农庄模式。卢杨则认为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包括以个体农民为经营主体的私有模式、政府投资开发的公有模式、政府主导和协调,旅游企业独 资模式、政府主导,旅游企业与当地农民合作合股模式、当地村委会与外来投资商合股开发模式等5种,并探讨了其运行机制,指出其运营过程中存在经营理念不成熟、运营主体缺位或越位、供应链机制不畅通等问题。许春晓分析了欠发达但是旅游资源丰富的农村地区的旅游业成长的特点,认为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包括旅游资源主体型、旅游资源共生型和旅游资源附属型3种模式。林刚等认为,根据区位条件、旅游特点、客源市场、旅游目的等特征,乡村旅游开发类型分为都市郊区型、景区周缘型和特色村塞型等3种类型。

国外对乡村旅游的研究相对早,从早期对乡村旅游的概念以及开发策略和乡村旅游与乡村经济发展的关系的研究逐步向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的研究、乡村旅游与乡村环境的关系以及社区居民对发展乡村旅游的态度研究等方面的转变。早在19世纪,在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背景下,人们越来越希望远离城市环境,回归到大自然并体验慢节奏的生活,再加上乡村地区的经济状况日渐衰落,乡村地区的发展日益受到重视,乡村旅游业也就随之发展起来。国外对乡村旅游的的概念比较复杂,WTO在向政府官员、地方社区和旅游的经营者提供的《地方旅游规划指南》一书中对乡村旅游的定义为:旅行者在乡村或其附近(通常是偏远的地区的传统乡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模式的活动。欧盟(EU)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乡村性是乡村旅游整体推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认为乡村旅游应该是发生于乡村地区,建立在乡村世界的特殊面貌、经营规模小、空间开阔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旅游类型。大多数学者认为,乡村本身不是休闲资源而是介于城市和荒郊。因而城市和乡村并没有严格的区别,乡村本身并没有什么特性使乡村成为旅游资源。相反,乡村旅游由于生活在这个连续体中人们的文化特点而变得富有魅力。Mormont认为乡村包含重叠的社会空间,这些社会空间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社会制度和行为网络。Bernard Lane教授认为,乡村旅游的概念远不仅是在乡村地区进行的旅游活动那么简单,乡村地区本身就难以界定,不同的国家标准差异很大,乡村旅游是一种复杂的旅游活动。

  1. 乡村景区建设管理

我国对乡村景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上,随着乡村旅游研究的深入,对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乡村旅游发展战略以及乡村旅游与农村建设等方面都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为了响应并实施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美丽中国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规划,浙江省率先提出了“把全省当成一个大景区来规划建设”的战略理念。2017年7月17日,浙江省正式出台了全域旅游示范县、A级景区村庄等创建标准。在浙江省旅游局、浙江省农办的《浙江省A级景区村庄服务于管理指南》中,明确了景区村庄的概念,规定了景区村庄的基本条件、环境卫生、基础设施与服务、特色项目与活动、综合管理和质量等级划分。至此,浙江省各地方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了景区村庄的探究与创建工作。分别有嘉兴模式、临安模式、金华模式和开化模式。国内旅游专家马牧青认为,“临安发展村落景区是一个新挑战,落地运营时需在充分保护村落原貌前提下,整合村落的风光、风物、风俗、风情和风味等资源,依托田园,挖掘文化,带动村民,以政府、企业和农民等多方共赢的模式打造具有土味、古味、俗味、野味、洋味的旅游产品。”因此,生态环境资源的最大化保护与利用是临安突破乡村旅游发展瓶颈和实现村落景区特色化发展的重要原则与策略。张雪丽指出村庄景区建设与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乡村旅游管理人才缺失、乡村文化面临消逝以及村庄运营管理绩效低下。”胡计龙指出“村庄景区是一种集生产、休闲、生活及综合服务等多种功能空间于一体的区域,这些空间区域各自承担着功能职责,但彼此之间又相互紧密联系,共同参与景区村庄的构成。因此景区村庄的构建,要以农业生产、休闲空间、配套设施以及游览路线这五个要素进行具体的规划建设。”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