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乡村文化旅游开发模式探讨
——以平潭青峰九村为例
摘要:闽南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但乡村之间存在旅游资源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造成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产生差异,在此背景下,通过系统归纳法和走访调查法等方法为工具,联合闽南九个乡村的旅游资源,以构建“旅游联盟”式复合旅游系统模式为核心要点,打造九大乡村产业联盟,以期节约目前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实现共同富裕,带动全省积极发展。
关键词:旅游扶贫;联盟旅游模式;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一、文献综述
我国对乡村旅游的研究起步较晚,乡村旅游从概念上表述上各自有差异,但基本内涵都是相同的。如王兵(1992)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业景观文化、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族习俗为资料,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度假、购物于一体的旅游活动。卢云亭(1995)认为只要有吸引力,能给游客增加奇趣,野趣、异趣、乐趣,并拥有观赏、参与、习技、科考、健身、阅历等利用功能的农业均属于乡村旅游。王仰麟(1999)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业和农村为媒介,能满足旅游者观光、休闲、度假、娱乐、购物等功能的旅游业。李德明(2005)认为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
由于乡村旅游对于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重要作用,因此国内外现在对旅游扶贫相关研究成果相继涌现。国内目前对于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单个乡村个例的困境、建议、模式开发、政策绩效方面。麻学锋(2020)以张家界市武陵源区为例,从“产业转向”、“管理转向”、“空间转向”三个转向分析乡村振兴的机制,从现实角度分析旅游业对于乡村振兴中占据何种重要角色。黄国庆(2013)构建了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政府主导型旅游扶贫模式,并明确了该模式层高运行的保障性要素。唐承财(2020)等以青海省典型深度贫困村腰巴槽村为案例,它能够给田野调查等方法,构建出基于目标导向的“拉-推-粘-斥”四力协作模式。陈友华认为,政府主导的现有模式实际效果不理想,建议旅游扶贫应由输血型模式转向造血型、补血型、混血型、换血型模式。如王东琴(2020)等通过对云南传统农耕文明区的调查,构建出“乡村生态农业模式”、“旅游 特色小镇”、“O-RHB模式”以及“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四种旅游扶贫模式。侯诺(2020)基于共生理论角度,从微观层面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从利益分配视角切入,从提出乡村旅游振兴需要构建多方联动、一体化对称互惠共赢的模式,并从赋权给底层农户、完善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路径优化,为旅游扶贫中“贫困人民”未来的利益分配实现可持续发展。马扬梅(2020)从乡村旅游发展影响因素角度分析,将影响因素分为“根本性因素”、“推动因素”、“直接因素”三个梯级,并提出切实解决这些影响因素应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才能得以长久,采取根本、有效的措施才能防止脱贫后返贫的问题发生。刘玲华(2020)以福建省乡村旅游为研究对象,以全域旅游为发展模式,以乡村作为全域旅游发展的平台,突出乡村旅游在全域旅游整体的重要性,并使之在全域旅游的发展模式下实现乡村旅游业健康的持续发展。
刘斐(2018)以福建省福清市一都镇为例,提出创新的旅游扶贫识别体系(包含开发条件、扶贫对象、扶贫项目的识别体系),从旅游扶贫为出发点对于乡镇体系开发和社区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其中提到要讲社区中要鼓励贫困人口参与就业,指出解决人口贫困是旅游扶贫的根本目的——让当地居民富裕起来。闫东东(2015)从企业角度出发,分析在有无政府参与情况下,龙头企业对于旅游扶贫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利益联系。指出政府需对龙头企业增加监管,加大龙头企业消极扶贫惩罚力度,同时控制监管成本和龙头企业扶贫的成本。利用“先富带动后富”的理念进行扶贫项目的帮助计划,实现全方位的互利共赢。熊国平(2014)以江苏省石梁河库区东海片为例,探索连片贫困地区的规划模式,推出城乡空间的集聚式发展,以产业发展为出发点发展扶贫,保证旅游业态正常推进,基础设施的落实。并建议定期制定近期计划,以调整不同时期的发展方向。梁晓涛(2020)以山西临汾为例,以景区带动型的发展模式为研究方向,探讨龙头景区带动乡村旅游发展的可行性,以全域旅游为开发模式,通过调研、地理信息技术的手段,得出龙头景区是发展全域旅游的有效路径之一,由此可得出,对于一方乡村旅游地的开发并不是简单的单打独斗,而是与周边旅游资源相互扶持,实现共同盈利。王铄(2007)采用比较研究法和田野工作法,以湖北黄坡和英国东南部乡村进行比较,从国内外经营观念、创新点进行比较,又从自身国情出发,分析我国不同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形成的旅游程度差异。最终得出区域旅游要建立联合景区互补开发,乡村旅游要促进同一客源的相互协作,并在此基础上突出彼此不同的文化性,打造差异化稀缺性旅游资源。陈友华(2014)认为,政府主导的现有模式实际效果不理想,建议旅游扶贫应由输血型模式转向造血型、补血型、混血型、换血型模式,意思为从单纯的资金支持型扶贫转变为制度型、人才型、市场型、技术型的扶贫,根本上要注重提升人民的智慧和知识水平。
国外的乡村旅游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后期的英国,理论和实践先于中国很多年,因此研究国外成果经验对于我国乡村发展模式有很大的借鉴意义。首先国外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上比较复杂,例如Mormont(1990)认为乡村包含重叠的社会空间,这些社会空间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社会制度和行为网络。More(1983)认为,乡村本身不是休闲资源而是介于城市和荒郊。因而城市和乡村并没有严格的区别,吉祥村本身并没有什么特性使乡村成为旅游资源。欧盟(EU)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4)认为:乡村性(Rurality)是乡村旅游整体推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