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类旅游者动机体验研究
——以横店影视城为例
摘要:在当今时代,文旅融合是大势所趋,而影视旅游作为文化色彩最浓重的旅游形态,逐渐受到国内外的推崇,但就研究内容来说,我国对于影视旅游的研究较国外仍有差距,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在查阅多方文献之后笔者发现影视旅游开展的背后,众多相关问题使得我国影视旅游发展滞留不前,如过于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效益、旅游活动单一无新意等等,这些问题使得旅游消费者对于政府以及相关旅游从业者推出的一些项目并不满意或者说并不买账,因此,在更好的开展影视旅游之前,调查清楚影视类旅游者的动机以及体验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影视旅游; 旅游动机; 旅游体验;影视主题公园
影视旅游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世界上第一座影视主题公园——迪士尼主题公园的建成被认为是影视旅游的起源,1963年好莱坞影视基地的建立可以算是影视旅游真正意义上的开始。
就国外的影视旅游发展来说,他们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影视对于游客主客体的影响关系、游客的感知体验以及影视旅游对他们的吸引力。影视旅游在西方被称之为电影引致旅游,体现了影视与旅游的密切关系, Busby,G。,&Klug,J对到访伦敦诺丁山的游客进行小规模调查后发现,大多数前往诺丁山的游客都是在电影电视剧中了解到诺丁山,而且大约三分之二的被调查者对电视节目和电影在节目中宣传旅游表示并不排斥,这表面在当时国外游客就对影视旅游有了整体的认识和接受,并且影视制作者在当时已经有意识的将旅游融入电影电视剧,从而诱发旅游活动的产生。
乌里(Urry)认为影视类旅游者之所以选择这些地方,是因为人们有一种期待,尤其是通过做白日梦和幻想,或者通过与通常遇到的感觉不同的规模或涉及不同的感觉的强烈乐趣。这种期望是通过各种非旅游活动来构造和维持的,例如电影,电视,文学,杂志,唱片和视频。另外伊文思 (Evans) 认为影视旅游的实质是传播媒介需要将旅游目的地变现出来,如此才能促使游客到访以及参加旅游目的地旅游项目。 比顿 (Beeton) 根据影视作品不同的吸引力产生方式将影视旅游分为场地旅游 (on-location travel) 、商业性旅游 (commercial travel) 、身份误解的旅游 (mistaken identities travel) 、脱离场地的旅游 (off-location travel) 、一次性事件-影视节庆 (one-off events-film festivals or premieres) 和扶手椅旅游 (arm-chair travel),影视拍摄场景或影视故事情节;影视制片者与旅游目的地工作者的合作宣传;消费者本身的休闲动机。例如,影片《勇敢的心》拍摄结束后,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使得故事发生地爱尔兰一时间成为游客追随的地点;再如《大长今》在东南亚地区播出之后,引发韩流热潮,日本、越南地区大量游客涌入韩国,给韩国经济带去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hellip;hellip;国外学者认为,要想通过影视所呈现出的各种拍摄场景激发游客的旅游动机就必须在拍摄影片时就注重突出旅游目的地的奇特风景,也就是伊文思所说的传播媒介需要将旅游目的地呈现在游客面前。此外,旅游目的地还需要迎合游客的想法,开展的旅游项目需要能够满足游客希望跨越时空与影片发生时代近距离接触的欲望,勾起他们二次旅游消费的动机或者通过好口碑由他们去带动更多地游客。
国内最早出现“影视旅游”这一名称的是在刘滨谊、刘琴的《中国影视旅游发展的现状及趋势》一文中,他们在文中指出“影视旅游是以影视拍摄、制作的全过程及与影视相关的事物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葛全胜认为影视旅游是指受与影视拍摄、制作的全过程及相关事物的影响, 到影视作品的外景拍摄地、影视制作室、与影视作品相关的主题公园 (影视城) , 甚至那些被错误地识别为影视作品制作、发生地的旅游活动;在众多的解释中,我更赞同刘帅在浅析我国影视旅游的发展一文中这样的解释:影视旅游是以影视拍摄, 制作的全过程与影视相关的事情我吸引物的旅游活动。我国影视旅游的主要形态为影视主题公园观光旅游,建于1987年的无锡影视基地是国内第一家影视主题公园,发展到现在国内已经有横店影视城、湖州影视城、象山影视城重庆影视城等多个影视主题公园,但由于专业人才较少,起步较晚,发展态势并不比国外,因此国内有人认为影视旅游是夕阳产业。但是我并不认同这样的观点。
我国对于影视旅游的调查研究较国外相比,方向较为单一且内容浅薄,我国研究仍停留在影视主题公园的营销模式以及如何提高旅游目的地知名度上,对与如何提高目的地吸引力以及加速影视旅游产业升级仅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