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江苏“乡土人才”的引进、培育与管理文献综述

 2021-10-22 21:50:55

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文 献 综 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根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步走战略安排,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乡村振兴,人才为先。[1]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最大优势,人才开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需要汇聚足够人才资源,将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摆在重要位置。目前,各地各部门都在积极进行乡土人才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乡土人才队伍建设,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本论文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对江苏乡村振兴人才引进、培养和管理展开研究,以人力资源管理的视角剖析目前乡村人才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对江苏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以及伟大中国梦,具有深远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乡村人才概念界定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第三十二章对我国乡村人才进行了简要划分,主要包括新型职业农民、农村专业人才、农村科技人才和社会人才。刘玉娟等[2]在该分类的基础上对乡村人才作出新的释义,即乡村基层干部、乡贤和致富人才是乡村振兴建设的领头者;崔坤[3]的研究用农业农村人才代替了农村人才,即凡是从事农业生产和为农民服务的一懂两爱人群都属于农业农村人才,主要包括农村乡镇管理队伍、新型职业农民、新乡贤、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村级干部管理队伍、新农人队伍等;郑军[4]则以职业职能为依据,将农村人才划分为管理、经营、科技、教育卫生、社会服务等人才。相较而言,崔坤的分类更为细致、合理。

(二)乡村人才振兴问题现状与建议措施

在已有文献研究中,乡村人才的现状与存在问题以及乡村人才引进、培育和管理的实现路径等内容为热点,以定性研究中的案例分析法和定量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5]。在各类政策指导、扶持和推动下,新型人才培育力度不断加大,各类农业农村人才数量不断增长,但农村基层干部和各类人才数量不足、结构不优、素质不高等状况并没有根本扭转,且人才培养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到位。[6][7]导致以上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工业化和城镇化背景下城乡差距过大导致乡村人才进城务工,大批青壮年流入城市,只留下了妇女、儿童和老人驻守乡村,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严重不足[8]。二是城乡二元结构下户籍、土地以及社保制度不同,阻止外来人才下乡[9]。在城乡交流日益广泛的当下,这种户籍制度俨然成为阻碍人才流动的绊脚石。三是乡村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差,人们不愿意来,更留不住人才。我国乡村大多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不完善,薪酬福利待遇低,工作成本大。同时,农村的住房、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保障服务水平远比不上城市。种种原因综合导致农村引进人才难,也留不住人才。学界文献研究中针对我国乡村人才振兴现状和困境的建议措施主要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顶层设计层面,通过强化顶层设计,营造政策高地[10],提升人才建设的政策保证和扶持力度,完善激励机制,如设立专项人才发展资金[11]、对新型职业农民采取职称评定激励[12]等;二是培养需求与市场紧密对接[13],培育与新时代乡村发展理念相适应的乡村人才,如乡村电商人才的培育[14]、乡村旅游业人才培育等;三是强化内外生动力,培育本土人才和引进外来人才并进。

(三)现有文献研究不足之处

我国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对乡村人才振兴的研究多从管理学和经济学等学科视角展开,但文献学科结构不均衡,以经济学为大头。但是在城镇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冲击下,农村人口单向流往城市,随着我国社会矛盾的变化,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仅仅从经济学角度对乡村人才建设的研究有些片面,应该融入社会学、管理学以及教育学等学科视角的分析。同时,现有研究主要是基于对中国乡村的一般性认知,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乡村的细化研究不足。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