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就业形态下员工职业适应力研究文献综述

 2022-01-04 20:44:16

全文总字数:5347字

文献综述

文 献 综 述一、新就业形态新就业形态出现的背景是数字经济的发展,开始被人重视是由于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经济冲击导致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从而引发了劳动关系和劳动市场的变化。

虽然关于新就业形态概念界定并未达成共识,但一般认为:新就业形态与新的经济业态和新技术的兴起密切相关,并且对于就业有着极大的影响。

张成刚(2020)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就业培训指导中心联合阿里钉钉推出了新职业的在线学习平台,顺应新就业形态大势提供了公共的在线学习平台。

1.1 产生背景就全球大势而言,数字经济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兴旺蓬勃,不仅带来了劳动就业平台的变化,也带来了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产生了相应的互补效应和替代效应。

数字经济、平台经济、零工经济等的新经济形态的兴起,形成了职业生涯的无边界性、易变性国外对于新就业形态概念界定的研究较少,更多的是将其界定为非标准就业或非正规就业以网络平台为载体、合作契约为链接、自我管理为中心的新兴就业群体,2015年《世界就业和社会展望报告》中国际劳工组织首次提出了非标准就业,即不属于标准就业关系领域的工作安排就是非标准就业,这个概念涉及临时就业、兼职就业、就业关系模糊、多方合同等。

同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首次对中国经济新业态、新动能中出现的新就业方式进行强调,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促进劳动者自主就业。

由于我国独特的大规模移动上网人群产生的规模效应,网络就业平台大量涌现,跨时空的新型劳动市场逐渐形成,一大波新就业形态逐渐形成,相对应的,关于新就业形态的研究逐渐增多,对其概念的界定也愈发丰富。

从雇佣关系的角度出发,中国就业促进会(2017)提出新就业形态是指与建立在工业化和现代工厂制度基础上的传统就业方式相区别的就业形态,主要包括着去雇主化就业模式及借助信息技术升级的灵活就业模式;莫荣(2020)关于新就业形态的界定更侧重于生产关系的变革,他认为新就业形态是指依托于互联网等现代信息科技手段,实现有别于正式稳定就业和传统灵活就业的灵活性、平台化的组织用工和劳动者就业形态。

1.2 新就业形态特征莫荣(2020)从管理要素出发提出了三种特征:①就业形式多元化,就业管理数字化②组织形式平台化,平台用工规模化③兼职工作便利化,零工就业全时化。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