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协同创新中心的绩效考核体系研究文献综述

 2021-09-30 22:55:04

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国家在2011计划中提出了构建一批协同创新中心,来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其中2011计划的本质要求是深化机制体制改革。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与新机制,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的整体目标,其最大的障碍在于能否在组织管理、人事制度、人员绩效考核、科研模式以及创新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形成综合改革特区,有效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的活力。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2011协同创新中心政策支持的意见》(送审稿)中,提到对通过国家认定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要扩大中心人事改革的自主权、创新中心科研绩效评价机制等相关意见。所以,协同创新中心人事体制改革成为重中之重。

一、深化认识2011协同创新中心机制体制改革的要求

第一、贯彻落实2011计划的基本要求。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突出的总要求即是2011计划评审认定的标准和条件,也是2011计划建设的目标和方向,必然也是绩效考评的根本依据。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以协同创新重大任务为牵引,以机制体制改革为重点,搭建一流的创新平台,汇聚一流的创新团队,有效聚集各类创新要素和资源,优化创新条件和环境,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成为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力阵营。

第二、要突出体制机制改革和协同增效。2011计划是一个改革的计划,不断深化机制体制改革,形成协同创新的新机制、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实质性贡献,是2011计划的本质要求,也是绩效的认定和考评的重点。

第三、要通过绩效考核促进中心的建设发展。绩效考核既要检查过去,也要着眼未来。要通过绩效考评的指标和程序设计,鼓励中心大胆创新、大胆探索,引导中心实实在在地完成中心建设任务。

第四、教育部对面向区域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的要求如下:政府主导、区域急需、创新引领、影响突出:经过4-8年的改革和建设,形成建设成效:以重大任务为牵引的人员评聘和有组织创新机制,建立以贡献和服务为导向的评价与激励体系,构建了面向区域需求的联合学生培养模式,促进了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间的人员互动,形成了多元、融合、开放、流动的运行机制。

二、针对协同创新中心绩效考核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第一、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是协同创新中心高效运行及高质量产出的重要手段,也是调动成员主体积极性和实现利益公平分配的基础:首先,协同创新中心从横向分成了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面向行业产业、面向区域发展四大类,从纵向分成了校级、省部级和国家级三个层次,因此,从整体上来讲,其绩效考核体系的构建也不应该一刀切,而应该体现其层次性和多样性,针对不同的评价主体选择不同的绩效考核指标和评价方法,以反映主体的不同目标;其次,从微观层面来讲,协同创新中心在具体运行的过程中都是以一系列项目的形式展开的,因此协同创新项目绩效考核同样值得关注。具体来讲,既应该对协同项目整体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又应该对每个项目成员的绩效进行衡量,这样在保证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可以避免个别组织的搭便车行为。其次,协同创新中心绩效评价内容维度上也应有所突破,在关注规模和数量的同时,应关注整体运行效率和内部的协调情况。

第二、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是监控项目实施,并对规划及战略实施的绩效进行系统性绩效评价的过程,它起着导向、规范的作用。通过绩效考核评价,动态监控项目实施进程,提高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能力,察偏正误,促进中心朝着既定的目标发展。

第三、创新中心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支持中心建立以重大协同创新任务和实际创新贡献为导向,激励与约束并重的科研绩效考核评价体系,逐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中心人员工资、津贴和绩效奖励机制,加大对优秀创新团队的激励措施,支持中心科技成果在协同创新单位间联合署名及知识产权共享,协同创新成果可在协同体高校学科考核中共用。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