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分权对环境治理的影响文献综述

 2022-12-26 14:59:30
  1. 选题目的和意义:

毫无疑问,财政分权制度是对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巨大激励制度,极大地促进了各地方的经济增长。但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纷纷以GDP增长为唯一目标,大力发展煤炭、钢铁、化工、电力造纸等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以追求显性,短期的政绩,甚至不惜以破环生态环境为代价。近年来,不论是社会公众还是政府都高度重视我国目前的环境问题。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2015年9月1日,《大气污染防治法》明确规定要把重点污染物的治理指标和大气空气质量纳入政府的政绩考核中来,但由于环境污染的治理工作具有长期性,整体性的特点。地方政府缺少大力投入环保领域的积极性,地方政府的“搭便车”、地方保护主义等行为仍然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国目前环境治理的效果依旧不理想。目前已有的文献大多都是通过实证研究去讨论财政分权对我国环境质量的影响,并且采用的大多是陈旧的数据,而很少有文献去探究财政分权与环境治理两者的关系。基于此,本文将利用我国近年来的数据来进行实证研究,探寻财政分权与环境治理之间的关系,丰富现有文献。

二、文献综述:

财政分权是影响环境治理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因素,大多数基于中国各省市的数据的实证都显示财政分权制度的实施加重了环境污染,但是也有学者认为是我国过去“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蔡昉等,2008)而不是财政分权导致了我国如今严峻的环境形势。[1]财政分权在制度安排上有效改善了资源配置效率,进而有力促进了中国经济增长(沈坤荣和付文林,2005)[2].

目前有关财政分权实施背景下的环境治理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注在财政分权下的环境外部性。McWhinnie(2009)发现,当更多的行政管辖区共享自然资源时,自然资源的枯竭速度更快。[3]因为地方政府倾向于通过选择会造成重大污染的企业的位置来影响污染行为的分布。李静(2016)发现我国地方污染存在明显“边界效应”由于辖区交界处相对缺乏环境监管和治理,造成辖区边界处污染水平平均高于辖区内地区。[4]分权状态下,一方面污染物可以通过搭便车的方式转移到下游地区,另一方面环境治理的收益也会外溢到邻近区域,博弈的结果就是全流域上的地方政府都没有足够的激励进行环境治理(蔡嘉瑶和张建华,2018)。[5]二是在财政分权下各地方政府对环境治理的投入。 在环境治理的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环境治理效果的好坏除了取决于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与环保行为之外,还与地方政府的环保投入息息相关。财政分权背景下,地方政府承担着国家环保财政支出的主要责任,同时也面临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齐昊 2010)。[6]Grisorio M J等 ( 2015) 的研究表明,从环境污染治理效用的作用机制而言,地方机关财政开销和环境污染处理标准之间能够形成面板信息,可以得到财政分权模式和政府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之间为负向关联。[7]财政分权下的中国公共物品供给困境,主要来自于财政支出结构偏向而并非地方政府财政总量不足;中国政府财政支出行为的偏向问题不仅与财政激励有关,还受政治架构的影响(傅勇 2007)。[8]但也有少量研究支持中国财政分权有利于地区环境改善。比如(谭志雄、张阳阳2015)基于中国省级数据发现财政分权与环境污染排放呈负相关,认为财政分权度高的地区拥有充足的环境治理资金,因而可以有效控制并减少污染。[9]

三、主要内容:

本文将以财政分权与环境治理为主要研究对象,在中央要求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要考核指标纳入政府绩效管理的背景下,利用我国近年来的数据来进行实证研究,探寻财政分权与环境治理之间的关系,丰富现有文献。

四、论文提纲:财政分权制度对环境治理的影响

1.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