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治理中的“ 公地悲剧 ”问题——从政府治理模式出发的思考文献综述

 2021-12-12 23:16:10

文献综述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公地悲剧是英国加勒特哈丁教授于 1968年在一篇题为《公地的悲剧》的文章提出来的。

哈丁将这一状态模型化:一个向众人开放的牧场,在其中每个牧羊人的直接利益取决于他所放牧的牲畜数量的多少。

由于缺乏约束的条件,当存在过度放牧问题时,每个牧羊人虽然明知公地会退化,但个人博弈的最优策略仍然只能是增加牲畜数量,久而久之,牧场可能彻底退化或废弃。

这就是公地悲剧,描述了理性追求最大化利益的个体行为导致公共利益受损的恶果。

农村生态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之一,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

其中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又是当前环保工作的弱项和难点,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公地悲剧。

公地悲剧最直接、更准确的表现是开放式、无节制利用资源而导致的灾难。

例如,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由于治污需要成本,在缺乏外部制约的情况下,村民个人必定千方百计把成本外部化,表现为公开或悄悄地把个人、家庭的生活垃圾丢弃到公共场地。

私人的自利不自觉地把公共利益踢成碎片,增加了公共环境的负荷,甚至超出农村自然环境的承载力而导致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的发生和日趋严重;"我不管总有人去管",村民盼着村委会管,村委会盼着更高一级部门管,秉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

对于这种费力又费钱的公共事务,每个人都被困在一个迫使他在有限范围内无节制地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纳什均衡"中,"尽管各方都有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但却始终没能明确各方的责任,无法形成解决问题的合力,结果正如哈丁设想的一样,发生的是一场无人管理、垃圾成山的"公地悲剧",这其中透露出政府治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与待改进的地方,值得思考研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