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文 献 综 述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实践证明,社会组织的公信力是影响其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因素。缺乏公信力,社会组织便失去了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公信力是社会组织建设最为根本的核心问题,是衡量和评价社会组织建设成效的关键因素。我国当前处于经济转型的新阶段,各类社会矛盾频发,国家因此在社会障领域加大了建设力度。社会组织在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社会组织呈现出主体多元化格局。以慈善基金会为核心的民间慈善组织开始发挥出更加显著的作用,有效填补了社会组织制度中安排的缺漏。社会组织在如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们也对非营利组织更加的信任。可以说非营利组织能够弥补转型期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和政府管理缺位的不足,很好地通过行使公共权力促进社会的公平,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然而,2011年至今,接连爆发诈捐门郭美美事件等一系列影响我国慈善社会组织形象的事件,使我国慈善社会组织的信用受到了空前的质疑。随之而来的是整个慈善社会组织的公信力降到了谷底。相比国际上历史悠久,发展成熟的慈善基金会,由于我国民间慈善基金会起步较晚,虽在数量上增长迅速,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如政府的干预过多,基金会自公信力不强等诸多问题,其根源在于不合理的管理体制使然。本文尝试界定了慈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并从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总结了现有管理体制上的缺陷,在论文最后尝试提出了相对应的政策建议,希望由此推动我国慈善社会组织的发展。
二、相关研究综述
1. 主要概念的界定
有关公信力的研究主要出现在政府和媒体研究中。近年来,随着社会组织的快速发展,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以及慈善组织的公信力问题逐渐成为各界研究的热点。要对社会组织公信力进行研究,首要就要弄清怎样界定社会公信力这一概念。公信力,《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使公众信任的力量。公信力的概念源于英文词Accountability,意指为某一件事进行报告、解释和辩护的责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并接受质询。陶传进认为,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内涵是:非营利组织是通过自身信用完成社会公众的信任,获得社会公众认可的同时获得公众的信任资源的能力。非营利组织基于其服务对象的广泛性,决定了其公信力内容的广泛性。不仅仅是遵守相关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开展公益活动。最重要的是对公共利益进行维护,完成对利益相对人的责任和义务。张鑫认为,社会公信力是指实现其目标的能力。使社会公众相信非营利组织有能力提供他们承诺的服务,包括有足够的经费、必要的设备、廉洁的领导、高素质的工作人员、详细的计划评估机制等等。保证组织资源的高效合理使用,使组织有很强的实现承诺的能力,从而获得信任。
概括起来讲,社会组织的公信力,是指社会、被服务对象、政府、第三方专业机构及捐赠方对社会组织的认可及信任程度和社会对组织评价的好坏。概括而言,就是社会组织公开说明组织所获各种资源的流向,以及说明各种运作是否有成效、是否符合组织宗旨及其社会承诺,用来证明其为可靠组织。公信力直接与社会组织在人们心目中的组织形象息息相关,反映了组织外部对该组织的服务质量及其他方面的总体看法和总体评价。《世界基金会指南》对基金会的概念界定是:以公益为目的,为了协助教育、社会、慈替、宗教等公共服务并提供补助金,有自己的由其受托人和董事会管理的基金,是一个非政府、非营利的组织。在我国,基金会的定义来自于现行的《条例》:基金会是指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的财产,以从事公益事业为目的,按照本条例规定的非营利性法人。
2.慈善社会组织存在的问题
本人认为,当前慈善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如基金会工作效率低下、权责不分明、人员分工不明确、缺少必要的激励机制,一些基金会人才匾乏、募捐效果不好、组织管理官僚化严重、社会监督无力、基金会的管理缺乏透明度等等,造成这些问题不仅仅是社会环境,更多的应归因于基金会不健全的管理体制。以下学者的观点也论证了这些问题。王先明指出,目前社会公信力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官办与民办基金会之间的慈善资源配置不合理。我国90%以上的慈善捐赠资源由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创办的1000多家官方公募基金会、慈善总会和半官半民性质的基金会所占有,相当于这些捐赠资源很大程度地受到了政府的控制。而就算民间基金会募集到了捐赠款项,却不一定有自主性去支配和使用。杜静提出,慈善类社会组织的发展缺乏有效的法律支持。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