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流行及防治
摘要:狂犬病是公认最古老的传染病之一,可感染几乎所有的哺乳动物。犬咬伤是其主要的传播途径。感染导致每年数万例死亡,多数发生在亚洲和非洲。狂犬病一旦发病,病死率几乎为100%,是目前病死率最高的传染病。在我国法定传染病中,狂犬病死亡人数位居前三,仅次于艾滋病和结核病。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性人兽共患病,病死率几乎100%。我国狂犬病死亡人数高居世界第二,仅次于印度。而我国狂犬病在地区分布、季节分布和人群分布上都存在不平衡现象,由于各方面因素,目前防治状况并不乐观。针对这些状况,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狂犬病;流行现状;防治建议
狂犬病又名恐水症是公认最古老的传染病之一,可感染几乎所有的哺乳动物[1-3]。狂犬病是由弹状病毒科的狂犬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种急性致死性脑脊髓炎,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通过带毒动物咬伤或其唾液侵入伤口和黏膜传播,病死率几乎为100%,是目前病死率最高的传染病,给人类健康带来极大危害。据世界卫生组织评估显示,亚洲每年狂犬病的死亡人数约为3.1万人。每年全球估计约有55000人死于狂犬病,主要分布在亚非拉等欠发达国家和地区,造成每年174万的伤残调整寿命年损失。亚洲是狂犬病流行最严重的地区,而我国的狂犬病报告发病数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位。在我国法定传染病中,狂犬病死亡人数位居前三,仅次于艾滋病和结核病[4-9]。
近年来,我国狂犬病疫情流行严重,发病人数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出现自1950年以来的第三次流行高峰。狂犬病虽多发于农村青少年及儿童,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宠物(猫、狗)饲养明显增多,动物咬伤病例逐年增加,其中大学生中也不少见,并且大学生在动物实验经常接触到温血动物,使得大学生感染狂犬病毒的机会增加。随着网络的普及,狂犬病新闻愈多的出现在公众眼前,20005年湖南省某高校发生1例狂犬病,经过治疗后无效死亡,2018年浙江省一男童被疯犬咬伤后注射3针狂犬病疫苗后仍病发身亡,知识基础的薄弱会引起不必要的恐慌。知识是指对事实的知晓和理解,是行为改变的必要条件。态度是指对某种行为的相对稳定的情感倾向和采取的行动,与人们是否愿意实施某种行为有关。知识与态度直接相关联,通过改变知识、态度则可达到改变行为的目的。狂犬病的预防首先要让公众认识狂犬病的危害性和感染途径,其次是加强犬类的“管、免、灭”措施,最后一道防线是被犬咬伤后要及时、科学和规范处理伤口及接种疫苗,这就要求公众了解狂犬病防控知识才能实现。因此,公众对狂犬病知识是否知晓及态度和行为是否正确,成为控制狂犬病流行关键所在。
1.狂犬病的流行病学
1.1传播途径
狂犬病可在动物与动物之间传播,狂犬病毒不能穿过完整的皮肤,它是通过伤口或黏膜的直接接触进入体内,最常见的方式是被携带病毒的动物咬伤,或者移植携带病毒者的器官及组织。人是狂犬病毒的终末宿主,尚未证实除移植携带病毒者器官以外的人与人之间有传播病毒的病例,包括医生与患者之间[10]。尽量避免与可能携带病毒的动物接触而造成的伤害是切断传播的有效方式之一。
1.2人群易感性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