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7年杭州市余杭区轮状病毒腹泻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文献综述

 2022-08-15 09:51:49

国内外轮状病毒腹泻流行情况研究进展

摘要:轮状病毒腹泻是指由轮状病毒引起的急性腹泻,是其他非感染性腹泻的一种。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阐述轮状病毒腹泻的病原体、疾病临床表现与流行特征,总结了该疾病的国内外流行趋势,并对轮状病毒腹泻的研究趋势与问题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轮状病毒;流行病学;季节性

“其他感染性腹泻”是指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明确规定医疗机构应该上报的丙类传染病。2017年,其他感染性腹泻全国发病率(93.10/10万)仅次于手足口病(139.84/10万)[1]。根据全国监测显示,93%的其它感染性腹泻由轮状病毒、腺病毒、诺如病毒和星状病毒等病毒引起[2],其中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占婴幼儿腹泻住院的40%,是婴幼儿急诊和死亡的第2位病因( 仅次于呼吸道感染),是婴幼儿致命性腹泻的首要原因[3]。轮状病毒腹泻的发生在人群中十分普遍。为掌握轮状病毒腹泻的疾病基本信息和特征,了解国内外轮状病毒腹泻的流行趋势,本次研究通过文献查阅与综述的方式,简述国内外轮状病毒腹泻流行情况研究进展。

搜索策略

在中文期刊数据库和PubMed medline上通过以下关键词搜索:“轮状病毒和气象”、“轮状病毒和季节性”、“轮状病毒和流行病学”、“轮状病毒和浙江”、“rotavirus and season”、“rotavirus and weather”和“rotavirus and epidemiological”,查阅国内外有关轮状病毒腹泻的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近年来轮状病毒腹泻流行状况和研究现状。

轮状病毒腹泻病原体与临床特征

2.1 轮状病毒

轮状病毒(human Rotavirus,HRV)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无论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婴幼儿感染轮状病毒的情况都十分常见,在发展中国家情况更为严重[3]。轮状病毒是一种RNA病毒,最早在1973年,由Bishop和其同事首次发现,为呼肠孤病毒科双链无包膜RNA病毒[7]。病毒基因包括11节双链RNA,编码6个结构蛋白(VPs)和VP7(蛋白酶切个蛋白)能导致人体中产生中和抗体;VP6蛋白是病毒颗粒中间层的一个组份,具有抗原性并决定轮状病毒A~H组和亚组的特性。其中A、B、C组与人类感染有关。

2.2 轮状病毒腹泻临床特征

轮状病毒感染可以引起小肠上皮细胞的损伤,从而导致腹泻,通常表现为24h内排便次数ge;3次;粪便性状异常,为稀水样、蛋花样、稀糊样等[4]。常伴有发热、呕吐,病程一般持续3~9d,每天腹泻次数可达十多次,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方法不正确,严重者会因脱水而危及生命。在我国,轮状病毒感染是2周岁以下婴幼儿腹泻的主要原因,这与轮状病毒主要传播途径为过亲密接触、粪口途径传播,呼吸道传播途径也被证实[5],婴幼儿免疫功能尚未完善,以及未建立良好的饮食与手卫生习惯有关。当患儿出现体温不稳、腹泻、喂养不耐受、精神萎靡等症状时,应考虑到是否合并轮状病毒感染[6]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