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7年杭州市上城区手足口病发病状况监测分析文献综述

 2022-08-15 10:12:30

手足口病流行趋势及研究现状

摘要:了解2014年-2017年杭州市上城区手足口病发病的基本情况及流行趋势,为制定手足口病防控策略、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以提高人群手足口病的整体防控效果。

关键词:手足口病; 流行病学; 防控;

一、文献综述

(一)背景

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一种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常见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1-3]。该病流行性强,流行无明显的地域性,为世界常见的传染病,--年四季均可感染,发病高峰多为夏季。手足口病传播速度快,在托幼机构等易感人群集中单位可发生暴发[4]。人是手足口病肠道病毒的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5]。胃肠道(粪-口、食品污染、水)或呼吸道(痰液)是肠道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另外也可因接触患者皮肤的水泡破溃流出的液体而感染。肠道病毒自口腔或肠道进入人体,在局部粘膜和(或)淋巴组织中滋长,若由局部排出,可出现皮疹等局部症状。淋巴组织中繁殖的病毒可进入血液从而到达全身各器官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既往研究发现,临床表现的复杂性与所感染病毒的种类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可能是因为不一样的肠道病毒的组织亲嗜性具有一定的差异,其靶器官不同,引起不同的组织系统病变。患病后,多数病人预后良好,但少数患儿发病时会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并迅速发生肺水肿、肺出血而导致死亡[6]

1957 年新西兰首次报道手足口病,1958 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 年提出手足口病 命名。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其中柯萨奇病毒( CoxAsckievirus) A16 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 型(Enterovirus71,EV 71)最常见,早期发现的病原体主要为Cox A16 型。自1972 年美国首次确认手足口病与EV 71 感染有关,此后,EV 71感染与Cox A16感染交替出现,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7]。一般CoxA16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临床症状较轻,多可自愈。而重症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以EV71型多见。

近年来手足口病在世界各地都有暴发流行,一直处于高发态势,特别是重症手足口病,发病快、病情重,对婴幼儿危害严重。重症病例定义为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呼吸及循环功能障碍等表现,实验室检查有外周血白细胞增高、脑脊液异常、血糖增高,脑电图、脑脊髓磁共振、胸部X 线、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异常;极少数重症病例皮疹不典型,临床诊断困难,需结合实验室检测做出诊断[8]。随着中国二胎政策的开放,患手足口病的儿童也将不断增加。故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因此,通过手足口病发病情况和病原学监测,对研究其流行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手足口病的国外流行趋势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