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吡虫啉是由德国拜耳公司和日本特殊农药株式会社在九十年代共同开发的一种新型、高效、低毒杀虫剂, 其通用名为Imidacloprid, 化学名称是1 -( 6 -氯-3 -吡啶甲基) -N -硝基咪唑-2 -亚胺。最早在17 世纪末到18 世纪初的欧洲, 那里的人们将烟草浸出液作为杀虫剂使用, 后经分析确认其有效成分是烟碱。1978 年, Sloway 等人提出了以硝噻嗪为代表的硝基甲撑系列杀虫剂的新化合物 。八十年代后期, 歧阜大学教育学院化学系的Shizo Kagabu 和德国拜耳公司Yuki 研究中心的Koichi, Mo riya 等人发现具有杀虫活性的杂环体系2 -硝基亚甲基咪唑系列,并提出6 -氯代吡啶甲基可以使其作用增效。他们通过转换杂环上的官能团并测定它们各自的杀虫效能, 发现最有效的杀虫剂是硝基亚胺基化合物, 继而在世界各地进行大田实验后,推出杀虫剂吡虫啉, 并于1991 年在英国布莱顿作物保护会议上提出并投入市场[1]。
目前吡虫啉已在 120 多个国家取得登记生产,先后在 140 种不同的作物上批准使用,成为全球具有最大销售额的杀虫剂品种,占新烟碱杀虫剂市场份额 36.9%。在我国,吡虫啉属于大吨位杀虫剂品种,生产企业多。目前我国吡虫啉原药生产厂家接近20 家,是世界上最大的吡虫啉生产与出口国,年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 2/3[2]。
吡虫啉的生产工艺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3]:一是先环合后缩合即先合成两个重要中间体2一氯一5一氯甲基吡啶和N一硝基亚氨基咪唑烷,然后两者缩合;另一类是前后环合法,不用N一硝基亚氨基咪唑烷而用N一硝基亚氨基二硫代碳酸二甲酯与2一氯一吡啶基一5一甲基乙二胺为原料的后环合法。我国吡虫啉生产从开始研究开发一直采用的是先环合后缩合方法,集中在开发2一氯一5一甲基吡啶或2一氯-5-氯甲基吡啶的工艺方法和采用硝基胍为原料合成N一硝基亚氨基咪唑烷上,先后采用3一甲基吡啶一磷酰胺法、2一氨基一5一甲基吡啶法、苄胺一正丙醛法、环戊二烯一丙烯醛法、吗啉一正丙醛法和烟酸法等方法合成2一氯一5一甲基吡啶生产吡虫啉。
但在吡虫啉生产过程中,会排放大量毒性大、成分复杂、难降解的高浓度有机物,其治理问题一直困扰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吡虫啉生产废水中主要成分为丙烯腈(AN),丙烯腈主要来源于未反应完全的原料,Ⅳ,Ⅳ一二甲基甲酰胺(DMF)和咪唑烷等[4]。这导致吡虫啉生产废水含有高浓度的有机氮,如何有效的去除废水中的有机氮即去除废水中的含氮杂环化合物成为解决吡虫啉生产农药废水的关键因素。
目前国内外有关吡虫啉生产废水处理方法研究总结如下:
1. Fenton氧化
杨海燕等[5]在传统的芬顿氧化的基础上加入微波辅助工艺,探索吡虫啉农药废水的处理新工艺。其硏究结果表明在100ml的化吡虫啉农药生产废水(COD=268mg/L),投加26.52g/L的H2O2,同时按109.8 mg/L投加均相催化剂Fe2+,当废水的pH为6时,在功率119W进行微波福射4分钟后,COD去除率为78.5%。
2. 湿式催化氧化
赵彬侠等[6]以过氧化氨作为氧化剂研究有无催化剂的条件下化虫咐农药废水的处理效果。研究过氧化氨的投加量、反应的温度、进水的pH值及反应催化剂等在反应过程中对污染物降解效果的影响。该研究表明,在温和的反应条件下湿式氧化(WAO)和湿式催化氧化(CWAO以Cu-Ni-Ce/SiO2为非均相催化剂)均可氧化吡虫啉农药生产废水,两者在处理相同废水时对应的COD的去除率分别是47.7%和89.1%。
3. 催化超临界水氧化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