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文 献 综 述1选题背景及意义离子液体(Ionic liquids, ILs)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14年,Walden通过浓硝酸和乙胺反应制得人类史上第一种离子液体:硝基乙胺(EtNH3)NO3[1];1992年Wilkes和Zaworotko合成的1-乙基-3-甲基咪唑硼酸盐(Bmim[BF4])十分适合用作反应介质,这意味着第二代离子液体的诞生[2];2000年开始,功能化成为离子液体的主要研究方向,由此第三代离子液体出现,可以在离子液体中加入特殊基团以适应功能化需要;同年David团队公布了含氟取代烷烃链的离子液体,这一发现推动了表面活性剂和离子液体两种新型绿色溶剂的结合[3]。
ILs是一类熔点较低的有机盐,又称室温熔融盐,在室温下为液态,这是因为ILs一般由体积较大的阳离子和体积较小的阴离子构成;因空间位阻的作用,静电吸引力不能使阴、阳离子紧密堆积,ILs无法形成有序的晶体结构,最终成为液态,熔点也因此下降。
ILs有许多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如:较低的熔点和热稳定性;无蒸气压,不挥发;不可燃;导电性好,电化学窗口宽;溶解性好,使得其在众多领域引起关注。
可设计性也是离子液体的一大特点,可以通过改变阴、阳离子来调节ILs的物理化学性质,如改变熔点、密度、粘度电导率[4]。
表面活性剂是能使目标溶液表面张力显著下降的物质,可降低两种液体或液-固间的表面张力,具有广泛的应用。
表面活性剂一般是同时具有亲水和疏水基团的有机两性分子,在有机溶剂和水中均可溶。
目前,可根据表面活性剂亲水基团的带电性将其分为两类:一是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有阳离子型、阴离子型、两性型;二是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其两亲性主要表现为:分子的极性基团趋向于水而非极性基团远离水并聚集在一起,自组装形成有序结构,产生多种聚集体结构,如:胶束、囊泡、微乳液、液晶、凝胶。
其中,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具有许多独特的表面性质,其水溶液有着丰富的相行为。
相比于单一的表面活性剂,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极低的浓度下即能形成有序聚集体,有着更突出的表面性能。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