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胶/纳米纤维素复合水凝胶的载药释放研究文献综述

 2022-07-29 14:28:20

国内外同类研究概况

自从1960年Wichterle和Lim[1]关于HEMA的交联水凝胶的先驱性工作成果,以及水凝胶自身强大的吸水性和潜在的生物相容性,引起了生物材料研究极大的兴趣[2-5]。特别是作为药物载体[6-8]和细胞包埋[9]中应用的研究仍在不断发展和深入研究。

同时,随着深入的研究及探讨,水凝胶的新型制备方法也在不断地被发现和拓展。J.O.Karlsson和P.Gatenholm[10]通过臭氧引发接枝反应制成pH敏感性丙烯酸接枝共聚物水凝胶,该反应在1min内接枝率可达到60%,并对其化学组成及结构形态做出了研究。Annaclaudia Esposito[11]等人通过水溶液的加成反应,制备了高吸水倍率的水凝胶,同时也考察了交联剂的用量和分子量对水凝胶溶胀平衡的影响。Omidian和Chen等人[12,13]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合成了高分子水凝胶材料,同时也考察了交联剂用量、引发剂用量、反应温度、起始浓度等对聚合物吸率的影响。

我国高分子水凝胶材料的研究起步虽然很晚,但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在研制开发方面以及在工业化及其应用方面,我国与美国、日本、西欧等国家和地区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14,15]。因此,对于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和高新科技产业发展而言,研制和开发高性能的高分子水凝胶材料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符合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纳米纤维素在药物缓释中应用方面来说,国内对纳米纤维素在药物缓释中应用的研究较少[16,17],主要是研究纳米纤维素微晶以及细菌纤维素改性产物在药物缓释系统的应用,而国外对于药物缓释的体系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纳米纤维素药物微球,纳米纤维素药物膜,纳米纤维素药物气凝胶。

(1)纳米纤维素药物微球

微球是由纳米纤维素与药物经喷雾干燥方法制得,使纳米纤维素包埋固体药物或者液体药物,从而形成的微小球状体,粒径范围为 1-10mu;m,表面比较粗糙,并且可以看到针状的药物晶体[18]。Ruzica Kolakovic 等[19,20]利用喷雾干燥的方法,将药物包裹在纳米纤维素微球之中,并对药物进行了缓释实验,解释了药物缓释的动力学。研究结果发现,纳米纤维素微球形成的粒径大约在 5mu;m,药物的包裹主要在纳米纤维素的无定形区,并且可以得到较好的药物缓释效果,原因是由于纳米纤维素形成的网状结构限制了药物的大量释放。

(2)纳米纤维素药物膜

纳米纤维素本身具有很好的成膜性质,成膜之后形成的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以作为药物缓释的载体材料,从而使纳米纤维素药物膜发挥较高的研究价值,尤其在定向药物运送以及药物缓释方面。药物缓释膜材料的过程是将溶解且均匀分散的药物与纳米纤维素混合制备的薄膜,厚度大约在几毫米。Ruzica Kolakovic 等人[21]利用抽滤的方法将纳米纤维素与药物的混合物截留,利用纳米纤维素很好的成膜性以及网状结构将药物包裹在膜材料内部,结果表明纳米纤维素膜的载药量为 40%-50%,药物的包封率为 90%以上,并且药物缓释的周期达到 3 个月以上,并且符合药物释放的数学模型。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