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杨树具有无性繁殖简便、生长速度快,生长周期短等优点,是主要的用材树种,我国也营造了大量杨树人工林。但杨树属病虫害多发树种,常遭受病虫害的危险,造成林木发育不良。同时杨树也是研究木本植物的一种最有用的模式植物,杨树转基因的遗传转化机理,转化方法和转化范围已经有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同时也获得了许多不同品种的杨树转基因植株。但杨树属病虫害多发树种,常遭受病虫害的危险,造成林木发育不良。
提高林木自身的抗病虫能力是防治病虫害更为有效的途径,也是育种追求的目标。由于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利用DNA重组技术可使性状在种间转移且不会带给植物不良性状。因此许多科学家运用转基因技术在培育抗病、抗虫、抗逆及提高作物品质等基因工程植物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得到了一批转基因抗性植株。
植物通过细胞表面的模式识别受体感知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启动一系列防御反应。近年来在模式植物拟南芥中克隆和鉴定出多个模式识别受体,在本研究中,我们选取3个拟南芥模式识别受体基因,其在杨树中不存在直系同源基因,我们拟定将这些基因遗传转化山新杨,获得稳定表达的转基因植株,进行抗病性测试。通过实验,我们可以验证植物模式识别受体的跨科转移赋予广谱细菌抗性的作用,进一步拓展转基因抗病植物的研究。
二、研究现状和主要观点
1 植物免疫系统介绍
植物在与病原微生物的共同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复杂的免疫防卫系统。植物的先天免疫系统大致可分为两个层面。
第一层面的免疫基于细胞表面的模式识别受体对病原微生物相关分子模式的识别,该免疫过程被称为病原物相关分子模式触发的免疫(PTI);第二个层面的免疫起始于细胞内部,主要依靠抗病基因编码的蛋白产物直接或间接识别病原微生物分泌的效应子并且激发防卫反应,来抵抗那些能够利用效应子抑制第一层面免疫的病原微生物,这一过程被称为效应子触发的免疫(ETI)。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