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素对葡萄斑点病毒GFkV在寄主体内的抑制效应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2022-08-06 15:35:47

植物类病毒研究进展

摘要:类病毒是目前已发现的最小病原体,是高度结构化,环状,单链非编码RNA分子,可感染许多具有经济意义的植物。自1917年类病毒被发现后,关于类病毒的研究便一直颇为活跃。本文综述了植物类病毒在结构与功能,测序和分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概述了病毒在宿主体内复制与运动的相关发现。

关键词: 类病毒; 结构; 分类;

引言

类病毒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单链RNA病原体。它比病毒要小,且没有典型病毒所有的蛋白质外壳。类病毒为严格寄生物,专一性很强,通常感染高等植物,并整合到植物的细胞核内进行复制。类病毒最早由在美国工作的瑞士学者迪纳(Theodor O. Diener)于1971年在马铃薯纺锤形块茎病中发现。

1.类病毒的发现

第一个被发现和鉴定的类病毒是马铃薯纺锤形块茎类病毒(Potato spindle tuber viroid,PSTVd)。马铃薯纺锤形块茎病发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的爱尔兰,最初被认为可能是由一种传染性病毒引起的。通过对该病害的调查,发现该病害存在于块茎中,可通过叶片损伤、块茎和茎移植物在田间传播,并有证据表明可由蚜虫传播。这种病的症状表现为植物发育不良和块茎细长,因此被命名为“纺锤块茎”。后来发现这种“病毒”并不是一种常规病毒,而是一种小而裸露的RNA分子。Diener提出了类病毒的概念,并提出了用“类病毒”一词来表示这类新的亚病毒病原体。类似报道的由具有传染性、低分子量核酸引起柑橘外皮炎病,菊花矮化病等,一并证实了Diener提出的类病毒概念。自发现PSTVd至今,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等公共数据库中已经储存了数千条病毒序列。大多数已知的类病毒危害着重要经济作物,如马铃薯、番茄、苹果和桃子。类病毒病的症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病毒株,以及它们感染的宿主[1]

2.类病毒的结构和功能

进一步研究表明,类病毒为环状、单链、非编码植物致病RNA分子。由于类病毒不编码蛋白质,因此阐明类病毒所采用的结构对了解类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了解类病毒的感染周期至关重要。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