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孔目性染色体演化层次分析文献综述

 2022-11-03 21:57:13

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性染色体演化层的鉴定方法研究

1 性染色体演化层理论

1.1 演化层的概念

关于性染色体的演化过程,最广为接受的观点是这样的[1]:性染色体由一对同源的常染色体演化而来。其中一条常染色体偶然获得了性别决定基因,随后,对该性别有利的基因会在性别决定基因附近聚集,由于这些基因的连锁对该性别是有利的,在选择的作用下,这一区域不再与同源染色体重组(通常通过染色体倒位实现),即重组抑制。在演化过程中,重组被抑制的区域通常会发生假基因化、异染色质化,从而与曾经的同源染色体的对应区域产生巨大的差异。随着对该性别有利的基因的不断累积,非重组区域也会不断扩张。最终,会演化成我们今天在许多物种中观察到的异态化的性染色体。

图1 性染色体的演化过程

这一理论的核心是:

a、性染色体的形成不是一步到位的,其实现的主要方式是重组抑制;

b、重组抑制是离散地发生的,每次作用于一定的区域。

在上述过程中,每一次重组抑制事件所作用的区域在现今染色体上的对应区域就称为演化层(stratum,复数为strata)。这个概念类似地质学中的地层。不同时间的不同事件作用在岩石上就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地层,不同的地层具有可以和其他地层相区分的性质(譬如岩性、化学成分、物理性质等),从而可以为我们追溯过去的地质过程提供线索。

而在性染色体上,不同的演化层也具有不同的性质。一个演化层越古老(即发生重组抑制的时间越早),其序列与曾经的同源染色体对应区域的差异就越大。同一演化层上的序列,由于具有相似的演化时间(即从重组抑制发生到现在的时间),它们与曾经的同源染色体对应区域的差异应该是相似的。基于此,人们可以用各种手段鉴定不同物种性染色体的演化层(将在第二章详细说明),从而理解性染色体的演化历史。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