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热息痛软膏、凝胶剂的制备及其经皮渗透性能的比较文献综述

 2022-12-03 14:56:22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 2000 字)

本试验拟解决的问题:扑热息痛虽然目前是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头痛等症状 ,其疗效好、见效快、副作用小,是临床常用的解热镇痛药中的主要品种之一。但口服、经皮、鼻腔及直肠等途径的给药形式,体内半衰期短且会引起肝首过效应和胃肠道刺激,对儿童及老年患者并不友好,依从性差。混悬型凝胶剂可通过搅拌或振摇等方式成为液体,适于老人及小儿患者吸收。

摘要:

对乙酰氨基酚(Paracetamol),别称扑热息痛,可通过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前列腺素合成酶,减少前列腺素PGE1、缓激肽和组胺等物质的合成和释放,达到解热、镇痛的目的。目前常通过口服、经皮、鼻腔及直肠等途径给药,其中经皮给药可避免其肝首过效应和胃肠道刺激,合理的外用制剂处方设计也可解决其体内半衰期短,需频繁给药的局限,且对儿童适应性好。本研究设计并制备对乙酰氨基酚软膏剂和凝胶剂两种外用制剂,并对其经皮渗透性能进行比较。

课题背景:

对乙酰氨基酚(paracetamol, Acetaminophen)俗称扑热息痛、醋氨酚、退热净。1878年由莫尔斯首次合成。1893 年由Von Mering首先用于临床,直到1949年当它被认为是乙酰苯胺 (退热冰)和非那西丁的活性代谢产物时,才得到普遍应用。 在美国从1955年就成为非处方药品。我国于1960年开始生产。现在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头痛等症状 ,其疗效好、见效快、副作用比非那西丁小,成为解热镇痛药中的主要品种之一。 本文将国内外近些年对对乙酰氨基酚制剂的研究进行综述如下。

软膏剂:乳膏剂系指药物溶解或分散于乳状液型基质中形成的均匀的半固体外用制剂。根据定义,软膏剂中的药物可以溶解于基质中,也可以分散于基质中。但是,若选择合适的基质,使药物溶解于其中一相中,从而使药物以分子形式存在,当两相混合时,药物在基质中就分布均匀。这样不仅保证了药物剂量与药效,而且避免由于药物颗粒的存在使软膏局部浓度过高,引起对皮肤的刺激性。因此,乳膏剂中药物的加入方法对保证药物的疗效、降低毒副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在我们的审评工作中,经常会遇到有的研发者将药物粉末或颗粒直接加于基质中,或将对热不稳的药物加于温度较高的基质中等各种不合适情况。【1】软膏剂通常采用卡波姆作为辅料来制作,卡波姆940,为一种白色蓬松粉末;有特征性微臭;吸湿性很强,是以丙烯酸为单体、丙烯酸蔗糖醚或季戊四醇烯丙基醚为交联剂,进行共聚得到的聚合物,常以酸性形式存在于水中,在水及极性有机溶剂中(如乙醇,甘油等)容易溶胀。它含有聚烯基聚醚交联的丙烯酸聚合物,分子中含有56%—68%羧酸基团,使这些树脂呈弱酸性,虽然弱于醋酸,但很容易与无机碱类和有机碱类反应生成盐类。它由于有溶胀性和弱酸性,是一款非常重要的流变调节剂,中和后的卡波树脂是优秀的凝胶基质,有增稠、悬浮等 重要性质,工艺简单,稳定性好,广泛应用于乳液、膏霜、凝胶中。【2】

凝胶剂:凝胶剂(gels)系指药物与能形成凝胶的辅料制成溶液、混悬或乳状液型的稠厚液体或半固体制剂。通常凝胶剂限局部用于皮肤及体腔(如鼻腔、阴道和直肠)。乳状液型凝胶剂又称为乳胶剂。由高分子基质(如西黄蓍胶等)制成的凝胶剂也可称为胶浆剂。小分子无机药物(如氢氧化铝)的小粒子以网状结构存在于液体中形成的凝胶剂,属两相分散系统,也称为混悬型凝胶剂。混悬型凝胶剂可具有触变性,静止时为半固体而搅拌或振摇时则成为液体。由于对乙酰氨基酚片剂不利于小儿服用,长沙新经新技术服务部最近研制了对酰氨基酚凝胶 (果冻型)。研究表明,对乙酰氨基酚凝胶剂进入体内能迅速吸收,达到有效浓度,且其剂型更适合儿童服用,但要注意保管 ,以免小儿误服。【3】

透皮给药(percutaneous administration):是指药物涂布或敷贴于皮肤表面的一种给药方法。除作为皮肤患处的局部给药以外,还可以作为全身性给药。用于后者时可将药膏或贴片置于皮肤较薄的部位,如耳后、臂内侧、胸前区、阴囊等处。此时药物可直接由皮肤角膜层,以及皮肤的附属结构如毛囊、汗腺导管的开口等透入皮下,进入毛细血管,经体循环分布于全身。此给药途径具有方便、简单和药效持久等优点。且安全、没有肝脏首过作用。经角质层渗透的途径可分为两种:①细胞间途径:化学物质绕过角质细胞,通过角质细胞间连续分布的细胞间质透入皮下;②跨细胞途径:化学物质直接穿过角质细胞和细胞间质,在水相和脂相中交替扩散。化学物质经毛囊、皮脂腺和汗管口等皮肤附属器直接进入真皮层的透皮途径又称为旁路途径,大分子物质及离子型物质难以通过富含类脂的角质层,可能经由该途径进入皮肤。一般认为,透皮渗透的主要屏障来自角质层。有研究表明,在离体透皮实验中,将皮肤角质层剥除后,物质的渗透性可增加数十倍甚至数百倍。分子质量小的药物,能向吸收的最大屏障角质层中扩散,尽管数量上很有限,但其扩散速度越往里越大。在角质层中的扩散途径有细胞间隙扩散和细胞膜的扩散两种。一般认为脂溶性、非极性物质易通过细胞间隙的脂质双分子层扩散,而水溶性和极性物质易通过角质细胞扩散。

设计思路: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