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地区白额雁种群动态及其对环境的响应文献综述

 2022-07-02 22:28:27

鄱阳湖地区白额雁种群动态及其对环境的响应文献综述

1 鸟类种群及研究现状

近年来,根据对全球平均温度监测的评估报告显示,自1970年代末起,全球变暖速率日益加。截至2009年已经建立了四个长度达到百年以上的中国温度序列,分别是W、L、T、C,Q其中,W序列的变暖速率为0.53℃/100a(a为年),T序列为0.86℃/100a。说明中国的气候也在局部变暖[12]。气候变暖影响着气温、降水量等各类环境因子,从而影响整个生物圈。

众所周知,在生态环境中的食物链中乃至整个生物圈中,鸟类是重要的初级及次级消费者种类之一。最主要的是因为其对于某一类特殊的或者偏好性的环境因素会有较为显著的表现差异,特别是对高质量环境的趋向性,水位、食物、温度等环境因素的较小波动都会显著影响其越冬季的能量需求[10]。鸟类作为“环境指示剂”,研究其种群数量对于环境因子的响应有利于与自然和谐共处。

在我国越冬的候鸟大部分从西伯利亚北部向南方迁徙,在到达越冬地之前,整个路线中会出现温度随纬度的降低、水文变化[15]、风速的变化[5]、食物匮乏[10]、聚集性禽流感[2,10]、植被类型[13]、买卖偷猎[14]等因素影响。其中,我国东北部是越冬候鸟储存能量、减少后续飞行间歇的重要场所,特别是黑龙江三江平原中地面植被种类对候鸟取食、暂留的影响较大,能够决定该年秋冬迁徙时长[1],有研究表示虽然沼泽更适宜候鸟暂留,但是作为每年迁徙重要之地,不必一定要将水田旱田换成沼泽,反而是更加稳定的植被类型更有利于候鸟适应环境,储存能量继续飞行[13],而植被类型又与水位、温度息息相关,值得深入研究其与越冬候鸟种群数量的相关性。

2 目标物种介绍

白额雁(Anser albifrons),是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4],属大型迁徙水鸟,繁殖地位于西伯利亚东北部、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北极地区,越冬地主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及长江中下游沿岸湖泊[11]。其中,鄱阳湖地区是其重要的越冬地[3]

在5个亚种之中,分布于我国的白额雁(GWFG)属于太平洋亚种的东亚群体,是我国最多的水鸟之一(gt;50000只)[11]。2000-2004年平均每年白额雁被观察到的数量是33000只,占到整个东亚群体数量的25%[11]

据目前已有研究显示,白额雁在我国的分布范围基本在长江流域,集中于洞庭湖,鄱阳湖,安徽湖群[11]。在保护区内影响白额雁种群数量的环境因素有水位、温度、人类活动、食物来源、种间竞争等。

每年冬季,鄱阳湖受长江水位下降以及降雨量下降等因素的影响进入枯水期,草洲和浅水泥滩逐渐增多,湖水较浅、草滩面积相对大的区域更有利于候鸟取食和停留,从而形成候鸟越冬地的理想选择[6]。每年自10月中下旬起,数量众多种类丰富的候鸟从北方迁徙至鄱阳湖进行越冬,候鸟数量开始增加[7]。自翌年1月份起,由于气温逐渐回升,主要湖泊相对资源丰富吸引小湖泊候鸟进行部分转移,此时经过11、12月的资源消耗,食物不足以供全部转移的越冬候鸟消耗,所以转移数量相对11、12月较小[7]。自翌年2月下旬起,气温回升明显,冬候鸟基本结束越冬,陆续离开越冬地返回北方的繁殖地[6,8]。在鄱阳湖保护区内越冬的冬候鸟中,雁属鸟类数量尤为众多,其中白额雁占鄱阳湖保护区冬候鸟数量18.67%,是鄱阳湖地区候鸟越冬种群中的优势种[7,8]

由于白额雁以退水后形成的浅碟形子湖范围内的浅水、草滩和软泥为主要取食、休憩和栖息场所[10],并且其具有以苔草为专一食物的生态习性,所以苔草面积和斑块密度也是影响湿地冬季水鸟的主要环境因子[6,12]。而水位通过影响苔草生长情况来间接影响白额雁种群数量变化,对白额雁数量的影响可能会延迟[9,11]。同时有研究显示,白额雁集群数量变化与闸口水位呈显著负相关[10]。另外,也有研究表明,气温的变化与白额雁越冬种群数量没有明显相关性[8]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