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地区黑鹳种群动态及其对环境的响应文献综述

 2022-07-02 22:30:05

鄱阳湖地区黑鹳种群动态及其对环境的响应文献综述

  1. 研究物种概况

黑鹳(Ciconia nigra)是鹳形目鹳科鹳属的大型涉禽。黑鹳曾在全球广泛分布,但由于近年来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加剧,黑鹳全球种群数量显著减少,在很多国家的种群数量下降明显,如朝鲜、德国、法国、希腊等国家目前已很难见到黑鹳,而在瑞典、丹麦、比利时、荷兰、芬兰等国家也被证实很少有黑鹳的自然分布[1]

以往研究表明,黑鹳在我国分布较为广泛,但其种群密度较低。如在新疆各类型湿地、长白山北麓、山西灵丘保护区、北京拒马河保护区等区域开展的黑鹳种群调查均表明,即使在黑鹳的适宜栖息地,其种群数量也很少超过50只。针对黑鹳全国种群的调查表明,在1999年6月,黑鹳全国种群约为2000只左右,到了2006年6月,其种群数量迅速下降到700~1000只。因此,黑鹳被我国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名录[1]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

  1. 研究区域概况

鄱阳湖位于北纬28°22′至29°45′,东经115°47′至116°45′。地处江西省的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鄱阳湖以松门山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面为入江水道,长40公里,宽3至5公里,最窄处约2.8公里;南面为主湖体,长133公里,最宽处达74公里。作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是一个季节性吞吐型湖泊,承接抚河、赣江、饶河、信江、修水五大河的来水,同时水位也受到长江来水的影响。其流域面积16.22万km2,鄱阳湖湖底较平坦,水陆过渡带随着枯水期水位下降而移动,稀疏草滩,沼泽,泥滩,浅水依次转移,孕育了大量的自然湿地,不断形成新的食物丰富的候鸟栖息地,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最主要的候鸟越冬栖息地之一,每年在此越冬的水鸟近百万只。

  1. 相关研究调查
    1. 黑鹳种群动态

黑鹳种群数量及越冬停留时间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在2003—2016年孙志勇等人采用样线法对鄱阳湖越冬黑鹳种群数量和空间分布进行了同步调查,调查范围包括鄱阳湖周边三市13县72个子湖泊及周边草洲,结果表明鄱阳湖黑鹳越冬种群数量年际波动较大、鄱阳湖越冬黑鹳主要分布于鄱阳湖重要的候鸟保护区范围之外[4]。黑鹳在高纬度地区繁殖,结束每年的繁殖期后,都要迁徙到气候较为温暖、食物较为丰富的地区进行越冬。在欧洲繁殖的种群几乎全部迁徙到非洲越冬;在东欧和西古北区(古北区指动物区系中的欧洲和亚洲北部、非洲北部,而西古北区指西欧地区)繁殖的种群主要穿过博斯普鲁斯海峡沿地中海东端迁往非洲进行越冬;在俄罗斯东部和中国繁殖的种群主要迁往长江流域以南地区进行越冬,而在西亚繁殖的种群主要迁往印度进行越冬[16]。迁徙时常成一二十只的小群。位于中国北方地区太行山系灵丘黑鹳自然保护区内的黑鹳,不但在该地繁殖,而且在该地栖息越冬[17]。在北京的房山、密云和怀柔等区县也观察到了黑鹳越冬[18]。由于黑鹳数量稀少,又多营巢于人迹罕至的偏僻地带,很少有人将其详细的迁飞路线绘出。捷克科学院和捷克广播电台在2002~2003 年共同策划了对黑鹳利用卫星跟踪的计划。在中国研究小组配合下,共同证实了中亚黑鹳迁徙经过中国新疆艾比湖地区、叶尔羌河、帕米尔高原的塔什库尔干地区,后经红其拉甫出境,成功到达南伽峰地区这条迁徙通道的存在[19]

    1. 黑鹳种群动态与环境的响应

黑鹳多栖息于森林边缘、灌丛草坡山地、丘陵地、农田、高山峡谷悬崖边、湿地浅水域等地。一般巢址喜营树洞巢、树枝巢、森林地巢和悬崖峭壁洞穴巢,有沿用旧巢的习性。巢材以灌木枝条、枯树叶和苔藓为主。水域是黑鹳觅食的主要生境,常选择在深度为20~30cm的水域中觅食。许多研究表明,黑鹳偏好于道路和农场附近的河流、溪流、沟渠、池塘等地方[15]。因为这类生境面积较广,干扰较少,食物丰富,而且易形成食物密集的区域,有利于黑鹳的觅食。在繁殖期,除去考虑觅食地食物丰富度的因素外,黑鹳还要兼顾巢址与觅食址的距离,防止幼鸟受到天敌的袭击。越冬期,黑鹳选择浅水域、沼泽作为觅食主要因素外,还重视觅食环境的安全程度,即觅食场所的隐蔽性通过人工饲养繁育的成功为将来野化放飞增加野外种群数量,有利于种群的恢复壮大。以及选择人为干扰较弱、水质良好、水鸟干扰强烈、具有一定盖度的植被的地方觅食。人为干扰强度的增加,如大范围采沙活动、捕鱼捞鱼和道路施工等,严重影响了水鸟栖息地的质量,导致部分对栖息地质量高度敏感的水鸟的流失[12]

越冬地恶劣的气候会导致黑鹳种群数量的减少。栖息地水面结冰有时会导致黑鹳被冰冻住双腿而受伤。同时,冬季寒冷的天气会增加动物体温调节所需的能量,而恶劣的冬季可能伴随着食物可获得性的下降,譬如寒冷的冬季雪后或雨后的结冰不利于草食类动物觅食,使动物的食物需求在恶劣环境下增加的能量而无法从中得到相应的补充,能量需求和能量供应之间的不平衡会导致动物冬季死亡率的增加,即使没有直接导致候鸟的死亡,也可能影响候鸟的能量积累,使其体况下降,影响候鸟在迁徙过程中的存活率。

由于黑鹳属于大型涉禽,主要取食蛙类、鱼虾等小型动物为生,不可避免地受到寄生虫或病毒的感染、水质污染造成食物中毒而导致死亡。如皮膜螨、沙门氏菌、双沟舌状绦虫、亲水气单胞菌等。

因此,认为黑鹳种群是受多种环境因素影响的复合过程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