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1.实验研究背景
1.1斗鱼属鱼类分类及圆尾斗鱼概况
斗鱼属Macropodus鱼类是具有很高观赏价值的小型淡水鱼类,隶属于鲈形目Percifomes,攀鲈亚目Anabantoidei,斗鱼科Belontidae,斗鱼亚科Macropodinal。由Liem1963年根据骨骼学性状确定的斗鱼亚科可通过行为学加以证实同。在斗鱼亚科中,斗鱼属显示以下独特的形态特征;卵中存在一油球和早期仔鱼中存在油泡囊,头部缺乏疣粒状仔鱼附着细胞,而且缺乏具褶的卵表面[1]。
圆尾斗鱼背鳍XI-XIX-5-9,臀鳍X V-X X-7-15,胸鳍鳍条9-12,侧线鳞26-31,尾柄周围鳞片1S-17,脊椎骨27-29, 第一鳃弓上的角鳃骨上有6-13个鳃耙。背鳍后部有4-5根为延长的分枝鳍条,后伸将近尾鳍后端。臀鳍与背鳍形状相近,起点位置多数几乎相对。胸鳍近长形,后缘呈弧形,位于鰓盖后角略后。腹鳍斜形,胸位,第1根鳍条为硬刺,第2、 3根为分节鳍条,并延伸向后。尾鳍近圆形,红色且散布亮蓝色小点。体色棕褐色,有一横带由纵贯眼部直至鳃盖上的斑块前,争斗和繁殖期身体前部出现暗纹后部近黑色,奇鳍外缘呈亮蓝色,雄鱼尤其明显。染色体组型2n=46,核型4m 4sm 38t[1]。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新疆等地区的湖沼、沟渠等静止水体中,杂食性,主要摄食浮游动物、昆虫幼虫,也食丝状藻类[1]。
圆尾斗鱼以尾鳍近圆形、头部被圆鳞和鳃杷数少等形态特征与斗鱼属其他种类截然区分。Wang等[1]认为圆尾斗鱼最初由西朝鲜半岛开始扩散到长江以北。对于生物地理学证据,圆尾斗鱼和叉尾斗鱼的主要分布趋势是以长江为南北分界线,圆尾斗鱼主要分布于北方而叉尾斗鱼分布于南方,在区系划分上分别属于古北区和东洋区。两者之间的遗传距离已经超过很多鱼类种间水平。而香港斗鱼满足列于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红色名录下的有灭绝危险的标准,就其稀有的程度、栖息地消失和被采集的压力,将其列入法律保护种类名录和CITES附录也是合理的,相关保护措施已开始实施,研究确定合理的分类地位对斗鱼的保护是非常必要的[1,7]。
1.2圆尾斗鱼生态学及观赏价值
圆尾斗鱼作为一种观赏鱼在幼鱼阶段,堆雄鱼不易区分。达到性成熟时,雄鱼腹鳍鳍条显著比雌的延长,尾鳍边缘路带红色。到繁殖季节,雄鱼具有鲜艳的婚姻色:头部身体两侧出现的纵行黑斑纹清晰,体色变黑;背鳍和臀鳍略呈赭色,边缘呈蓝黑色;尾鳍红色;奇鳍鳍膜上散布有浅绿色斑点;背鳍和臀鳍鳍条延长,均呈荧光蓝色。雌鱼仅在身体两侧出现纵行黑班纹。性情粗暴,雄鱼之间相遇时,好打斗,尤其是在繁殖季节,打斗更为激烈。斗鱼因其绚丽多彩的体表和好斗的生物学特性越来越多地受到观赏爱好者的青睐[2,4]。
圆尾斗鱼作为一种有前途的灭蚊鱼类而受到人们的重视。对其食性的研究表明:浮游动物蚊幼虫和摇蚊幼虫是其自然生境中的主要食物。圆尾斗鱼对孑孓的摄食量较大通过实验从蓄水池和稻田的灭蚊试验结果看,圆尾斗鱼的灭蚊效果与放鱼密度有关,放鱼密度大,灭蚊效率高[2,9,11]。而且产卵后的圆尾斗鱼对子了的摄食量大,可能与产后器要大量的营养补充有关,同时圆尾斗鱼对孑孓的摄食量与性别有关,離鱼的摄食量大于雄鱼,凹尾斗鱼吞食子孓量的大小与鱼体的长度有关,鱼体长,摄食量也大。在每平方米稻田中,圆尾斗鱼故养密度分别为0.5尾.0.75尾和1尾时,蚊幼虫密度下降率为80. 4%~100%。圆尾斗鱼,体形小,无食用价值,它吞食孑了的食量比其它食蚊鱼类高,投放密度比许多国家使用的食蚊鱼低,而且它又是一种具有气呼吸功能的鱼类,便于运输。因此圆尾斗鱼是--种理想的灭蚊鱼类[2,9,11]。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