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总字数:4863字
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ZEA)又称F-2毒素,最初由 Baldwin 等从发霉玉米中分离得到[1],是由粉红镰刀菌(Fusarium roseum)、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三线镰刀菌(Fusarium tricinctum)等镰刀菌属微生物所产生具有雌激素毒性的真菌毒素[2],是污染粮食最广泛的真菌毒素之一。
主要污染玉米、小麦、燕麦等谷物,尤其玉米的阳性检出率最高,也可通过饲料污染畜禽类产品。
玉米赤霉烯酮的毒性主要作用于生殖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还具有较强的致癌性,可引发乳腺癌、食道癌等疾病[3],给人们健康带来很大的影响。
目前,人们已经针对玉米赤霉烯酮开发出一系列常用的物理和化学脱毒法,这些方法常会带来脱毒不彻底、引入其他毒性物质以及营养物质流失等问题。
生物法脱毒专一性强,且反应条件温和,无化学试剂残留等优点,深受广大科学研究者青睐。
目前研究较多的ZEN降解酶是来源于粉红粘帚菌(Clonostachys rosea IFO 7063)的内脂水解酶ZHD101[4],因其具有高效降解ZEN的能力而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二、单加氧酶(BVMO)简介Baeyer-Villiger单加氧酶(BVMO)核心结构与细胞色素P450酶系相似,可对链状或者环状的酮催化发生Baeyer-Villiger氧化反应,生成相应的内酯,如图1[5]。
Baeyer-Villiger 单加氧酶因其选择性高、反应条件温和、高效等优点,在合成化学和生物催化等工业领域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目前研究发现很多菌属都可以产生BVMOs,它们产生的酶都属于黄素依赖的单加氧酶,分为3种类型:I型、II型和O型。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