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内容:
- 文献综述
荧光成像技术是生物研究与临床诊断中使用最广泛,效果最有力的机体内性状可视化技术之一,其具有选择性、可见性和可调性[1-2]。而荧光探针作为荧光成像技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可以通过与待测物发生物理作用或化学变化实现荧光的变化,这使得其成为一种检测分子变化过程的工具{3},赋予本不可见的机体内性状提供了“可视化”的可能性。
荧光探针具有以下的优点:① 对待检测的化合物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在生理浓度下可进行检测;② 该方法具有很高的空间和时间分辨率;③ 该方法对测试样品不具有破坏性即从样品外部进行检测;④ 对仪器需求不苛刻。
荧光分子探针一般由荧光光团(Fluorophone)、连接基团(Spacers)、识别基团(Receptor)组成。识别基团具有与待检测物特异性结合,改变探针所处环境的功能;连接基团能够将信号基团与识别基团有效地连接起来;信号基团可将荧光分子探针环境的变化以荧光信号的形式反映出来。
目前常见的荧光骨架有罗丹明、香豆素、萘酰亚胺、荧光素、氟硼吡咯、花菁、芘类等。
其中香豆素又名为苯并-alpha;-吡喃酮,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并且在许多植物中也存在大量的香豆素类衍生物[4]。香豆素类化合物不仅仅在抗肿瘤药物的开发方面具有很好的活性,而且以香豆素为骨架的基团也常作为荧光探针中最优的荧光团之一,其具有荧光强度高、溶解性与细胞渗透性好、易于合成与修饰、具有良好的荧光量子产率与光稳定性等特点。
影响荧光探针性能的因素主要有:分子本身的分子结构及其所处的环境因素。影响分子结构的因素有:共轭体系的大小及刚性平面、被取代的位置和种类等。使用这些原理,我们可以通过修饰而设计出我们所需的新型荧光团。
苯并吡喃酮自身没有荧光,但当其被修饰时,特别是3或4位上引入吸电子基团,并用给电子基团修饰7号位时,分子内会形成强大的维拉电子体系,从而致使探针的发射和吸收波长出现红移现象并产生强烈的荧光。
近红外(NIR)荧光探针的发射波长主要在650-900nm处的近红外区,由于其能够有效避免荧光背景的干扰,所以有利于探针在活细胞内的荧光成像。另外,近红外荧光探针对生物体的伤害小,能够深入穿透组织内部以及比较小的散射影响。因此,近红外荧光探针在活细胞以及活体等生物领域内的应用越来越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香豆素类近红外荧光探针也成为了一个研究热点。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