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格列汀片的制备文献综述

 2023-01-07 13:14:36

一、研究的主要目的和意义

糖尿病是由遗传及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中国糖尿病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中国糖尿病患病率已达9. 7%,糖尿病前期的人群达到近1. 5 亿,且出现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的趋势,糖尿病的并发症正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Yang 等的调查报告显示,在未来的50 年内糖尿病仍然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日益增加,发病年龄逐渐低龄化,其并发症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目前认为2 型糖尿病两个主要特征是胰岛素分泌缺陷和胰岛素抵抗,随着病情的进展胰岛功能逐渐衰退,引起糖负荷后胰岛素分泌量减少,血糖逐渐升高。各种严重的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发病风险随之增加,有效的控制血糖可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并可明显降低其发病率及病死率。目前传统的口服降糖药一方面对beta; 细胞数目减少及功能衰竭这一病因缺乏靶向治疗,另一方面各种药物低血糖、胃肠道反应和体重增加等不良反应不仅降低了患者的依从性,使血糖的控制难以奏效,而且增加了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及低血糖死亡的风险。2型糖尿病是以糖代谢自身稳定控制功能受损而致高血糖为特征的综合征, 约占所有糖尿病病例的90%左右。常用的治疗药物有双肌类、胰岛素促泌剂、嘎哇烷二酮类以及一糖昔酶抑制剂等。新的口服降糖药物的研究、开发一直是市场热点。

图 维格列汀的化学结构

二、维格列汀的发展

早在1960 年,研究发现口服葡萄糖比静脉注射葡萄糖能刺激更多的胰岛素分泌,研究结果显示一定存在某些肠道因子可以促进beta; 细胞对口服葡萄糖的反应,产生更多的胰岛素。1969 年Unger 及Eisentraut将这种肠道分泌的胰岛素定义为肠促胰素的效应。1970 ~ 1980 年相继发现了胰高血糖素样肽-1 ( GLP - 1) 及葡萄糖依赖的促胰岛素分泌多肽( GIP) 。GIP 是由十二指肠K 细胞分泌,而GLP - 1由小肠远端的L 细胞分泌。GLP - 1 通过其主要活性形式为GLP - 1( 7 - 36) 酰胺,来降低T2DM 患者血糖,但GLP - 1 在体内半衰期不足2min,迅速被二肽基肽酶Ⅳ( DPP - Ⅳ) 降解而失去活性。难以达到临床需要的降糖效果,因此研究者发现给予外源性GLP- 1 类似物或DPP - Ⅳ抑制剂可延长其作用时间。DPP -Ⅳ抑制剂则成为新型抗糖尿病药物研究的热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三、维格列汀的药物特点

维格列汀是一种高选择性、竞争性、可逆的DPP-Ⅳ抑制剂,研究显示,口服维格列汀可迅速吸收,在体内1 ~ 2h 达到药物高峰,口服生物利用度为85%。其血浆半衰期约为90min,对DPP - Ⅳ达到最大抑制作用时间在口服给药后30min,并且12h 内可将DPP -Ⅳ活性减少50% 以上。其体内过程具有线性药代动力学特征,多剂量给药时未出现药物蓄积现象,且其药代动力学参数不受饮食影响。在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RCT) 中,37 例2 型糖尿病患者服用维格列汀100mg 每天1 次,治疗4 周,经观察服药后45min,维格列汀抑制DPP - Ⅳ活性达98% ( P <0. 001) ,服药后24h 仍可观察到该药对DPP -Ⅳ活性起到抑制作用。

四、维格列汀单用或联合其他降糖药的临床疗效

临床研究实验证实,维格列汀( 50 ~ 100mg /d) 对T2DM 患者空腹、餐后血糖及HbA1c 均有明显降低作用,无论是单药还是与其他降糖药联用,如二甲双胍、噻唑烷二酮、磺脲类、胰岛素,在降低血糖的同时低血糖的发生率也降低。在一项对照研究中,结果显示,维格列汀( 50mg,bid 或100mg,qd) 治疗24 周后,与安慰剂组相比,HbA1c 分别下降0. 7%、0. 9%。对于血糖轻度升高( HbA1c 波动在6. 2% ~ 7. 5%) 的2 型糖尿病患者,小剂量维格列汀( 50mg qd) 治疗52周后可获得较大收益: 空腹、餐后血糖及HbA1c 明显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