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敏脂质体的研究进展
摘要:目的:介绍热敏脂质体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加以分析整理;结果:综述了常规热敏脂质体、长循环热敏脂质体、磁性热敏脂质体、多聚物热敏脂质体、热敏免疫脂质体及其优缺点;结论:随着制剂技术的发展会有更好的脂质体面世而用于临床。
关键词:热敏脂质体;磁性;长循环;多聚物
一、文献综述
脂质体作为一种新型药物递送系统(new drug delivery system,NDDS),是由磷脂双分子定向排列形成的粒径在十纳米到几十微米之间的囊泡状药物载体,它可将亲水性药物以粉末或者溶液形式包裹在内水相中,也可使亲脂性药物以镶嵌的方式存在于磷脂膜中。作为一种新型给药载体,脂质体有许多优点,如对亲水性和疏水性药物均具有包载能力;普通脂质体具有天然的被动靶向性,对其表面进行修饰还可使其具有更高效的主动靶向作用,能够有效延长药物在体循环的时间,改善药物的体内分布,为药物提供充足的时间使其达到靶部位以发挥疗效;将药物包载于脂质体内还可有效避免药物被酶降解,保证药物活性的同时避免了药物产生毒副作用[1-2]。然而,普通的脂质体在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的主动识别上仍缺乏优势,因此研制可主动靶向的脂质体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3-4]。其中,热敏脂质体就是一种可借助病变部位升温实现药物靶向传递的靶向制剂,也是脂质体靶向研究的热点之一。它将脂质体和热疗的双重优势有效结合,进一步增强了治疗的靶向性。本文对热敏脂质体的研究作一综述。
1.常规热敏脂质体
目前的热敏脂质体大多是以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DPPC)等热敏性材料为主要膜材制备的,因为DPPC的相变温度(Tm)为41℃,略高于人体的正常温度。在正常的体温下,热敏脂质体的脂质体膜呈致密的胶晶态,包裹在其中的药物很难扩散出来,起到一个药物贮库的作用,当脂质体随着血液循环来到预先加热的靶器官时,只要达到磷脂液晶态相变温度,脂质体的膜结构就会发生变化,从胶晶态转变为液晶态,膜的流动性增强,通透性发生改变,内部包裹的药物也会大量的扩散到靶部位,在短时间内到达治疗浓度,这样就能达到局部靶向治疗的作用[5]。
杨硕晔[6]等以DPPC为膜材,用逆向蒸发法制备洛莫司汀-碘海醇复方热敏脂质体,考察两种药物的体外释放,发现碘海醇在41℃下8h累计释放达93.75%;洛莫司汀在41℃下4h累计释放达95.03%,两种药物在41℃的累积释放均明显高于37℃,表明该脂质体有良好的温度控制释放特性。
虽然热敏脂质体能借助病变部位升温来实现药物的靶向传递,但还是存在下述的几个问题:1.热敏脂质体在注入人体内后,容易被网状内皮系统(RES)摄取而快速的从循环中清除,这样不但会影响到达病变部位的药物浓度,还会损害RES系统;2.加热时间过长会损伤正常的结缔组织;3.热敏脂质体在病变部位的聚集是一种被动的靶向分布,其特异性有限;4.脂质体的稳定性与包封率还有待提高等。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研究人员将脂质体技术与其他新型技术相结合,制成了长循环热敏脂质体(Long-circulating thermosensitive liposome),磁性热敏脂质体(Magnetic thermosensitive liposome),多聚物热敏脂质体(Polymer thermosensitive liposome),热敏免疫脂质体(Thermosensitive immune liposome)等。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