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化脓性脑膜炎(purulent meningitis)是由化脓性细菌感染所导致的脑脊膜炎症,是神经系统常见的化脓性感染。通常急性起病,好发于婴幼儿和儿童。化脓性脑膜炎最常见的致病菌为肺炎球菌、脑膜炎双球菌以及流感嗜血杆菌B型,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等。致病菌经血液循环侵入蛛网膜下腔后,由于缺乏有效的免疫防御,细菌均大量繁殖,诱发一系列软脑膜的炎症病理反应。
各种细菌感染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表现类似,主要包括:感染症状、脑膜刺激征、颅内压增高、局灶症状以及其他症状。化脓性脑膜炎的治疗主要包括抗感染治疗、激素治疗、对症支持治疗三个方面。化脓性脑膜炎的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预后与病原菌、机体情况和是否及早有效应用抗生素治疗密切相关,故化脓性脑膜炎的抗菌治疗需被重视。
万古霉素属于糖肽类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和敏感肠球菌所导致的各种严重感染。作为治疗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感染的一线药物,万古霉素曾引发诸多不良反应,包括输液相关毒性、肾毒性、耳毒性等,且临床上经常存在肾功能不全患者需要使用万古霉素的情况。故万古霉素成为了被研究最多的抗生素之一。基于多种患者群体的万古霉素药动学研究资料及万古霉素谷浓度监测,临床药师可以把万古霉素的血浆浓度精确地控制在一个相对狭窄的范围内,从而达到减小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提高药物疗效的目的。然而虽然万古霉素血药浓度谷浓度的目标范围明确,但如何调整给药方案达到预期值仍然是临床上的一个难题。
二、研究或解决的问题
本文拟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神经系统感染中合理使用万古霉素,主要内容是化脓性脑膜炎的疾病介绍、一例化脓性脑膜炎患者的病例分析及药学监护。讨论的重点在于万古霉素血药浓度谷浓度的监测以及如何根据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给药剂量和给药时间间隔的调整以达到治疗预期。
三、研究意义
化脓性脑膜炎仍然是全世界发病率和高病死率的疾病之一。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化脓性脑膜炎的不良预后与开始抗菌治疗前CSF中存在大量抗原或大量微生物有关,给予抗菌治疗24小时后CSF中细菌仍未清除是产生神经系统后遗症的一个高危因素。延误抗菌治疗可能与临床转归差有直接关系,在此基础上,如果医生对细菌性脑膜炎患者未能及时诊治,可认为医生治疗失当。故何时开始抗菌药物治疗在化脓性脑膜炎的治疗中十分重要。在患者被怀疑为化脓性脑膜炎,还未被确诊时就给予经验抗菌治疗。不论是针对性治疗还是经验治疗,当前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是选择抗生素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除此之外,在制定抗生素治疗方案时还必须考虑细菌的耐药性的问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