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中微分子成分的物种共性研究文献综述

 2022-12-27 09:06:12

一.实验目的

提取植物中可能存在的有机微分子物质;用GC-MS检测样本成分,对实验结果进行结构解析,根据检索资料结果进行对照,判断该类成分是否存在。比较不同产地黄芩样品中该类成分的谱图,判断同种不同产地黄芩间该类成分存在的异同,分析种内共性和种间专属性,判断根据共有组分是否可以用于物种鉴定,不同组分进行可追溯性判断,同时判断是否可以根据共性组分的峰总面积来判断药材的质量,达到药材的种质鉴定和可追溯性。

  1. 实验背景

迄今为止,药材的鉴定主要依靠药材的宏观结构及显微结构,只能达到物种鉴定的目的而无法确定其质量,而且药材作为治病的物质基础,有必要进行种质鉴定,鉴于中药产地多样化,药材市场鱼龙混杂,故有必要进行植物的可追溯性研究。本课题组经多年积累、分析,推测认为植物药材中除含有植物油、挥发油、植物蛋白、多糖、各类植物次生代小分子和植物组织成分等外,还含有一类像植物挥发油一样能随水蒸汽挥发但又能回溶到水里的成分,这类成分有别于挥发油,其分子量较植物小分子更小,暂称为植物微分子成分。

植物微分子成分的分子量较植物小分子更小,其化学结构与类型随着植物种群的不同而不同。但它们可能具有一些相似的特点:第一,在各种植物中具有普遍存在性;第二,具有良好的油水分配系数;第三,它们是一类植物有机微分子成分,分子量可能要比目前常说的小分子成分更小,化学结构也更简单。推测该类成分具有种内共性、不同产地的差异性,且能根据该类成分的种内共性对药材进行真实性鉴定,根据不同产地的成分差异进行产地的鉴别,根据含量的不同进行药材的品质鉴定。

《中国植物志》记载,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 为多年生草本,根茎肥厚,肉质,径达2厘米,伸长而分枝。产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河北承德(道地产区),河南,甘肃,陕西,山西,山东,四川等地,江苏有栽培;生于向阳草坡地、休荒地上,海拔60-1300(1700-2000)米。我们选用内蒙古、甘肃、和道地产区河北个产地的黄芩,来探索微分子成分的物种共性研究。

据记载,我国古代以甘肃庆阳、庆城、山东菖县为道地产区。也有报道称内蒙古赤峰所产黄芩质量最佳,为道地药材。然而到目前为止,赤峰黄芩已不多见。2011年第390次香山科学会议学术讨论会指出“道地药材”指经过中医临床长期应用优选出来的,在特定地域,通过特定生产过程所产生的,较其他地区所产的同种药材品质佳、疗效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药材。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统计,黄芩野生资源蕴藏量大约为15200万千克,20世纪90年代以前,商品黄芩主要来自野生资源,正常年份收购量为700万千克,年需求量600万千克,供求基本平衡。野生黄芩的产地在北方的河北、山西、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等省区。河北是野生黄芩主产地之一,尤其是承德市的燕山山地和丘陵的黄芩,以质量优良而闻名于世,被世人称为“热河黄芩”。近代黄芩以河北黄芩为道地产区。由于用量大,滥采滥挖,资源日渐稀少。黄芩已被国家列为三级保护濒危植物。近年来黄芩出现了大量的人工种植栽培。

中药黄芩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其中指出黄芩属于唇形科植物,又称山茶根,性寒,味苦。薛洋等将黄芩作用于人体后,会由肺部先后进入胆、脾、大肠等部位而发挥清热、泻火、止血等作用,目前已有数千年的应用历史,在胸闷、肺热、咳嗽等疾病中的应用广泛。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黄芩制剂、黄芩酊可治疗植物性神经的动脉硬化性高血压,以及神经系统的机能障碍,可消除高血压的头痛、失眠、心部苦闷等症,外用有抗生作用,如对白喉杆菌、伤寒菌、霍乱、溶血链球菌A型,葡萄球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止效用。

黄芩的主要化学成分主要有黄铜及黄酮苷类、多糖类、挥发油及其他成分。

黄酮类成分 李俊杰等总结大量实验结果后提出,黄芩化学成分中较为常见的有黄酮及黄酮苷类化合物,主要包括黄芩苷、黄芩素、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黄烷酮、查尔酮等。黄芩多种化合物中的黄芩苷、黄芩素等成分在较大程度上决定黄芩的止血、解毒、清热、泻火等功效。

多糖类成分 黄芩中多糖类含量则与炮制方式有关,其中含糖量最少的是炭黄芩,最多的则是炒黄芩。但整体而言,黄芩中的多糖含量基本保持在5.26%~13.21%。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