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抗真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现状
学生姓名:卡丽比努尔·依萨克 学号:1053432 导师:吴晓英 丁楠
摘要:随着广谱抗菌药物、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的大量使用及各种介入治疗、器官移植等技术的广泛开展,真菌感染尤其是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已有多种广谱、低毒、高效的抗真菌药物广泛用于临床,包括多烯类、唑类、嘧啶类等。本文拟对抗真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现状进行阐述,为临床更有效地利用抗真菌药物提供参考。
关键词:真菌感染;抗真菌药物;
真菌是一大类具有典型细胞核的真核细胞型微生物[1],根据真菌侵犯人体部位的不同,临床上将真菌感染分为浅部真菌感染和深部真菌感染。浅部真菌感染常由各种癣菌引起,发病率高,危害性不大,主要侵犯皮肤、毛发、指甲、口腔或阴道黏膜等;深部真菌感染主要是由白色念珠菌和新型隐球菌引起,不如浅表真菌感染普遍,但危害性大,病死率高,主要侵犯黏膜深处,内脏器官和深部组织。随着广谱抗菌药物、激素以及免疫抑制剂等药物的大量使用,各种介入治疗、器官移植等技术的广泛开展,真菌感染尤其是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逐年上升[2],真菌感染已成为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及安全的公众问题。近年来,随着多种新型、高效且安全的抗真菌药物的上市,为临床治疗真菌感染提供了有力的保证,联合应用方案也逐渐开始应用于临床,现通过对抗真菌药物在临床应用的现状作一阐述,为临床医师更有效的治疗真菌感染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1 分类及作用机制
凡具有抑制或者杀死真菌生长或繁殖的药物称为抗真菌药物[3]。根据其作用机制和结构不同可以分为多烯类类抗真菌药物、唑类抗真菌药物、丙烯胺类抗真菌药物、嘧啶类抗真菌药物及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物等。
1.1 多烯类
多烯类抗真菌药物临床上应用最早的抗真菌药物,主要是通过与真菌细胞膜磷脂双分子层上的甾醇物质发生相互作用,使细胞膜上产生水溶性的孔道,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导致重要的细胞内容物流失而造成菌体死亡[4]。其代表药物主要包括两性霉素B和制霉素等。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