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绍: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干燥根及根茎。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是一味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中药。
丹参苦、微寒,入心、心包及肝经,具有活血通络、祛淤止痛、凉血消痈、清心除烦等功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丹参中许多药理活性成分逐渐被发现并加以改造利用。
这些活性成分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为丹参酮类化合物,例如丹参酮Ⅰ ( tanshino neⅠ ),丹参酮Ⅱ( tanshino neⅡ ) A、B,隐丹参酮( crypto tanshino ne),丹参醌( tanshiquinone )A、B、C等;另一大类为丹酚酸类化合物,包括丹参素( danshensu) ,丹酚酸( sa lvia nolic acid) A、B、C、D、E、F、G、H、I,迷迭香酸( rosmarinic acid ) ,紫草酸( li thospermic acid)等[1]。
临床研究证明,这些活性成分分别具有抗肿瘤[2],保护心肌,抗炎,抗肝硬化的作用[3]。
然而随着丹参活性成分的广泛利用,传统的种植模式已经无法供应日渐增长的需求,而且这些天然活性成分在植物中合成较少,不适合大量生产。
因此一个可以大量生产这些活性成分的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发根培养是一种可以集中高效率地获取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方法。
其原理是将农杆菌的Ri质粒上T-DNA通过侵染的方式转移到植物细胞内并诱导其受损部位长出发根。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