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芥不同部位化学成分比较研究文献综述

 2023-03-06 20:38:09

荆芥研究进展综述摘 要:分析近20年有关荆芥的文献,对荆芥近几年来的研究分别品种来源,炮制研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为荆芥的临床应用和深入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荆芥,化学成分,炮制,药理作用,品种来源荆芥为唇形科植物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 的干燥地上部分[1]。

荆芥是临床常用的解表药,味辛,性温,具有祛风解表,透疹宣毒等功效[2],民间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咽喉肿痛,麻疹,风疹及多种皮肤病。

本文从品种,炮制研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对荆芥研究进行文献综述,以期为荆芥的临床应用和深入研究提供借。

1 品种来源荆芥别名香荆芥,线芥,四棱杆蒿,假苏。

假苏记载于《神农本草经》[3] ,列中品。

袁久荣[4]等对荆芥进行了本草考证并认为历代本草植物图所记载的荆芥《假苏》,或成州荆芥等主要来源于唇形科裂叶荆芥属植物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而唐医陈士良等认为假苏应为唇形科荆芥属植物Nepeta catariaL, 主产于江苏、浙江,新疆,甘肃,陕西,河南,山西,山东,湖北,贵州,四川及云南等地;《中国药典》2015年版收载荆芥为夏、秋二季花开到顶、穗绿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茎呈方柱形,上部有分枝,长50~80cm,直径0.2~0.4cm;表面淡黄绿色或淡紫红色,被短柔毛;体轻,质脆,断面类白色。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