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1.1利奈唑胺的研究背景
抗菌药物在保障人类健康水平和提升生命安全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作用,因此在医药领域,被誉为是人类取得的伟大成就之一[1]。然而时至今日,抗生素的疗效似乎正逐渐失去往日的辉煌。因为致病菌形成了耐药性,使许多曾经认为灭绝或控制了的传染病死灰复燃;同时,新的传染性疾病不断出现。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每天约有5万人死于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重新成为威胁人类健康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现已有95%以上的金葡菌对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和抗假单胞菌的青霉素类药物产生耐药性。耐甲氧西林的金葡菌(MRSA)、耐苯甲异噁唑青霉素和糖肽类的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VRE)、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PRSP)等革兰阳性菌(G )耐药程度的不断提高和范围的扩大,已经成为引起医院内感染的主要原[2~4]。金葡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NS)和肠球菌已成为美国和加拿大医院内感染最多的细菌。尤为严重的是屎肠球菌的感染,因为其对目前临床使用的所有抗菌药物几乎都有耐药性[5]。因此研究开发新产品成为当务之急。世界上许多制药公司均在积极研究开发新的高效抗感染药物,噁唑烷酮的诞生为临床医治耐药菌感染性疾病增加了一条新的途径。
利奈唑胺(linezolid,PNU2100766)是第一个应用于临床的新型唑烷酮类抗生素,2000年在美国首次上市。由于该药作用机制独特,与其他药物无交叉耐药性,在临床对耐药G 菌感染的治疗已显示出优势。利奈唑胺在美国被批准用于治疗耐万古霉素的屎肠球菌感染、院内获得性肺炎(HAP)、社区获得性肺炎(CAP)、非复杂性的皮肤及软组织感染、复杂性的皮肤和软组织感染(包括未并发骨髓炎的糖尿病足部感染)[6]。
1.2利奈唑胺概述
1.2.1利奈唑胺的理化性质
本品外观为白色结晶性粉末,微溶于丙酮和甲醇,在水和乙醇中不溶。相对分子质量为377.35,分子式为C16H20FN3O4,化学名为(S)-N[[3-[3-氟-4-(4-吗啉基)苯基]-2-氧代-5-恶唑烷基]甲基]-乙酰胺,结构式见图1-1。
图1-1利奈唑胺的结构
1.2.2利奈唑胺作用机制
早期研究表明,噁唑烷酮类抗菌药作用于细菌蛋白质合成的早期阶段,核糖体50S亚基是其作用靶位,对30S亚基无亲和力。近期研究表明,该类药物可以抑制N-甲酰基甲硫氨酸-tRNA(fMet-tRNA)[7]与核糖体50S亚基P位点结合,从而抑制70S复合物的形成。如果70S复合物已经形成,本类药物的结合又可以抑制肽链由A位点向P位点的移位,从而阻碍了细菌多肽的合成。它不像氯霉素、林可霉素那样抑制肽基转移酶,但可以与后两者竞争50S的结合位点[8]。而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等抗生素作用于蛋白质合成的肽链延长阶段。所以噁唑烷酮类抗菌药具有一种全新的不同于目前已知的抗生素的作用机制,这就提示交叉耐药性的可能性很小。
1.2.3利奈唑胺药动学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