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近几年的研究表明中药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研究、分析与总结,探究大多数的中药黄酮类化合物的口服吸收和代谢特征,为中药黄酮类化合物配伍应用研究提供生物药剂学及药物动力学依据。
中药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目前已经确认结构的有4000多种[1]。黄酮类化合物是以2-苯基色原酮结构为母核(图1),分子中有1个酮式羰基,第1位上的氧原子具碱性,能与强酸成盐,大多数以糖苷的形式存在,小部分以苷元的形式存在,具有抗氧化[2]、抗炎、扩张动脉、增加冠脉流量、改变微循环、抗肿瘤、抗病毒、抗抑郁等[3]多种生物活性。
1.药物简介
1.1.黄酮类化合物体内代谢特征
药物口服吸收进入循环系统之前,可能在胃肠道经受多次降解或代谢过程,如胃降解或代谢、肠腔降解或代谢、肠黏膜细胞色素P450酶(CYPs)系统的CYP3A4代谢和肝代谢等。
90道经受多次降解或代谢过程,如胃降解或代谢、肠腔降解或代谢、肠黏膜细胞色素P450酶(CYPs)系统的CYP3A4代谢和肝代谢等。
1.1.1在肠道中的代谢
一些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利用度较低不是因为吸收问题而是因为肠代谢问题,肠腔及肠壁中存在的酶或正常菌群对这些成分的吸收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许多糖苷可被肠道菌中的特异性糖苷酶水解为糖苷元。肠壁细胞中的I相代谢酶CYP3A可以对已吸收的药物进行生物转化;另外肠壁细胞膜中还存在II相代谢酶、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DPGT)和硫酸化酶也参与影响药物的吸收。
1.1.2在肝脏中的代谢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