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文 献 综 述1 引言氟化硼络合二吡咯甲川类(Boron-dipyrrolemethene,简称BODIPY)化合物具有荧光量子产率高,摩尔吸光系数高,光稳定性好,荧光光谱峰宽较窄,荧光可调等光物理性质[1]和光谱性质稳定,对环境极性和pH不敏感,活性位点多易于化学修饰等化学性质[2]。
基于上述优点,BODIPY类化合物现已被广泛应用于荧光探针,标记试剂(蛋白质和DNA的标记),激光染料,光动力治疗,太阳能电池等领域[2,3,4]。
但是经典的BODIPY分子吸收和发射波长多在480~540 nm之间[4,5],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们在生物检测方面的应用。
所以目前,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对BODIPY母核进行修饰,使其发光波长延长至红光甚至近红外波段。
2 BODIPY染料分子合成与应用研究进展1968年,Treibs和Kreuzer[6]首次合成BODIPY类染料,母体结构如图 2 1所示,在随后的十年里,对BODIPY染料相关的报道很少。
直到1985年,H.J.Wories和J.H.Koek[7]在BODIPY染料上引入磺酸基,改善其水溶性,如图 2 2所示。
这是首次成功在BODIPY染料母体中引入活性基团,让人们意识到BODIPY的潜在应用价值。
此后,有关BODIPY的研究大量涌现。
图 2 1 BODIPY化合物母体结构图 2 2 含有磺酸基的BODIPY染料19世纪90年代后期,光学成像技术应用于生物学和光学传感器中,这使得人们开始重视吸收和发射波长位于近红外区域的荧光团。
BODIPY因其优异的光物理、化学性质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其母核的的吸收、发射波长分别在490 nm和510 nm左右[8],均未达到近红外波段,所以大量研究集中在调节其吸收、发射波长至近红外区域方面,相应地,BODIPY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