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供氧条件下纳豆芽孢杆菌产MK-7的转录组学分析文献综述

 2021-10-23 21:42:12

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维生素K2生产以化学法为主,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维生素K2仍处于起步阶段。

微生物发酵被认为是生产维生素K2的一种经济实用的方法,并且是在工业水平上大规模生产维生素K2的唯一可能途径[1-6]。

纳豆芽孢杆菌是一种益生菌,源自日本传统的发酵大豆,易于培养和安全性,被认为是生产维生素K2的潜在工业菌株[7,8]。

维生素K最早于1929年由丹麦化学家Dam从动物肝脏和麻子油中发现并提取,是一族含有共同化学结构(2-甲基-1,4-萘醌环)的物质的统称,具有叶绿醌生物活性。

根据萘醌环3位置所连接侧链化学结构长度的不同,有可分为K1、K2、K3、K4等不同类别,其中天热存在的为K1和K2。

在动物体内具有生物活性的是维生素K2,而K1和K3则需在肝中转化成维生素K2才可被吸收利用。

维生素K2为甲萘醌类系列化合物,淡黄色晶体,主要由肠道细菌合成,根据其分子结构上C3位异戊二烯侧链的长短不同共有14种形式,以MK-n表示(n指侧链上异戊二烯单位的个数),其中MK-7(天热维生素K2)生物活性最为显著。

维生素K2是一类重要的脂溶性凝血类维生素,是罕见的油脂资源。

因其在食品中含量极少,素有铂金维生素之称,具有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9]、动脉钙化、心血管疾病、肿瘤及帕金森病等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

其安全性已得到美国FDA、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美国药品研究所及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的权威认定。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