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1.男性不育与少精子症
据WHO统计,发达国家5%8%的育龄夫妇存在不育问题,而发展中国家某些地区可高达30%,其中由男性因素导致的不育占到了大约一半。男性不育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自身、环境、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男性生殖的某一个或几个环节而导致的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症。近年来,男性不育的发病率有逐年增加和低龄化趋势。因此,研究男性不育症,关注男性生殖健康,对男性生育、节育以及人口质量均有重要意义[1]。
少、弱精子症引起的不育占男性不育病因之首[2]。少精子症是指男方三次检查精子平均密度少于2.0106/ml ,弱精子症是指精子运动力差甚至无活动能力,检查精子活动力a级 b级低于50%或a级低于25%,精子成活率低于60%。
少精子症是男科疾病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造成的原因很多,一方面可能是睾丸生精功能低下,而导致生精功能低下的原因更为复杂:年龄影响,环境理化因素如高温、辐射、接触化学物品等,睾丸局部因素如内分泌异常、染色体异常、基因缺失等,免疫因素,生殖道感染等。精道的血循环部分受阻如精索静脉曲张;精道(附睾、输精管等)部分梗阻等或部分性逆行性射精也可造成少精子症。少精子症病因复杂,总的来说,其发病机制与睾丸及附睾受损造成的精子发生、成熟障碍有关[3]。
2.附睾与附睾液
精子生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涉及细胞增殖、细胞分化、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等多个过程,包括了睾丸精子产生和附睾精子成熟两个主要环节,其中附睾精子成熟是男性正常生育功能实现的关键环节,也是目前生殖医学领域广泛研究的课题之一。睾丸中产生的精子从其形态结构和基因组成上己基本成熟,但还不具备运动能力、精卵识别能力和受精能力。只有在进入附睾后,在沿附睾头、体、尾运行和贮存的过程中, 与附睾液成分相互作用,精子发生一系列形态结构、生化代谢和生理功能的改变,才能最终获得成熟时所具备的能力[4]。附睾是雄性生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附睾管不仅是精子传送的通道和贮存地, 也是精子成熟、获得受精能力的重要场所[5] 。附睾功能的异常, 必然导致精子成熟障碍、形态异常增多以及活力降低。
2.1附睾的结构
附睾为一长而紧密盘绕折叠的管状器官,位于睾丸后上方。附睾上端通过睾丸输出小管和睾丸相连,下端通过输精管与尿道相连[6]。附睾由细长迂曲的上皮管道围以结缔组织而成, 形态学观察可以将附睾分为起始部、头部、体部和尾部四个组成部分。人的附睾在所研究的物种中比较特殊, 它没有明显的尾部, 因此与其他物种相比, 人附睾精子储备能力较弱。
每个部分的附睾上皮细胞形态不同,执行的生物学功能也不同。起始部和头部的附睾上皮主要由高柱状上皮细胞和低柱状上皮细胞构成,两者成群相间排列,致使管腔内表面高低不平,是睾网液重吸收及精子胞质小滴等脱落代谢的主要部位。附睾的体部和尾部主要由假复层柱状上皮细胞组成,可分泌多种特殊因子和附睾液,为精子生理成熟提供条件,其中尾部pH低,渗透压高,含氧量少,二氧化碳张力高,有利于精子处于静息状态而延长存活时间,是精子储备的场所[7]。超微结构观察, 附睾细胞内一般可见有广泛的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 反映其活跃的蛋白合成活性。附睾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复合体组成了血睾屏障, 构成了重要的生理和结构上的屏障, 为附睾精子成熟提供了特殊的微环境, 另外也为精子提供了免疫保护作用[8]。
总之,不同部位的附睾细胞分泌不同种类的蛋白质,每一段管道中,不同的腔液组分、离子强度和酸碱度等形成不断变化的管腔微环境,与精子相互作用,使精子表面蛋白质的成分得以部分改变、激活或抑制(如磷酸化或去磷酸化,酰化或脱酰化,酯化或脱酯化,羧化或脱羧化),从而逐步获得成熟时所具备的功能[9,10]。附睾头部较细,往后逐渐膨大,管腔内充满大量精子。各种动物附睾精子完成成熟过程所需的时间有所不同。小鼠为0一14天,大鼠为15一21天,兔为40天,而人为14天左右。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