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导高分子荧光性能研究文献综述

 2023-02-02 22:06:09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聚乙烯基咔唑及其复合物纳米球

聚乙烯咔唑( Poly( N- vinylcarbazole) ,PVK) 是一类经典且重要的以空穴导电为主的聚合物, 由于其良好的光电导性能而引起人们的关注, 并在静电复印和激光打印等高技术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近几年在非线性光学材料热点研究中,聚乙烯咔唑作为重要的光导聚合物材料得到广泛研究.

聚乙烯咔唑性质如下:由 N-乙烯基咔唑聚合而成的热塑性高聚物。1938 年由德国IC公司首先制得。相对密度约1.2。软化点220℃。310℃分解。不溶于水、脂肪烃、乙醇和乙醚,溶于芳烃、四氢呋喃,25℃在二甲苯、甲醇、异丙醇、1,2-二氯乙烷等溶剂中的溶解度约为0.5%~1%,在酮类溶液中溶胀。吸湿性小。耐稀酸、稀碱和氢氟酸。加热时不耐硫酸、硝酸。耐热性及绝缘性优良。具有光导性。

由此决定了其用途:耐热高频电绝缘材料,电子照相感光材料;云母、石棉的代用品;化学工业中可制成耐热120℃及耐酸、碱的各种设备构件;添加增敏剂及色素后,可用作耐高温彩色感光材料; 有机高分子半导体材料。

但不同的制备方式也改变了其球形外观的孔径,因而决定了该聚合体作为空穴导电型聚合体的理化性质的稍有不同,但就是由于这稍稍不同的差别,也是它在微电子技术方面的运用更为突出。

本次课题的目的就是采用分散聚合乳液聚合等形式制备PVK。其中分散聚合(dispersion polymerization只是沉淀聚合的一种,是制造聚合物的稳定悬浮液的一种方法。它是一种特殊的沉淀聚合,反应之前单体,溶剂,引发剂等是一个均一的体系,反应开始以后,聚合物达到一定分子量后,从反应体系中沉淀出来,还有就是分散聚合要向体系中加入稳定剂。不同的溶剂,引发剂等因素都会对最终的聚合物的性质有影响,通过对聚合物性质的测定,最终选择合适的溶剂,引发剂,使产物达到目标化。例如对聚苯乙烯微球分散聚合的研究中、在苯乙烯 ( St)体系的分散聚合中 ,以聚乙烯基吡咯烷酮 ( PVP)为分散剂、 偶氮二异丁腈 (A I BN)为引发剂、 甲醇为分散介质 ,制备的微米级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结果表明 ,粒径随着反应温度、 引发剂浓度、 初始单体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同时 ,它也随着分散剂 ( PVP)的浓度的增大而减小。当使用乙醇为聚合介质时 ,制得了粒径较大的单分散性微球 (粒径为 4 . 5 mu;m) ,为由甲醇制得微球粒径的 3倍 , SPAN值达到 0 . 785。乳液聚合(emulsion polymerization)是高分子合成过程中常用的一种合成方法,因为它以水作溶剂,对环境十分有利。在乳化剂的作用下并借助于机械搅拌,使单体在水中分散成乳状液,由引发剂引发而进行的聚合反应。具有⑴聚合反应速度快,分子量高;⑵聚合热易扩散,聚合反应温度易控制;⑶聚合体系即使在反应后期粘度也很低,因而也适于制备高粘性的聚合物;⑷用水作介质,生产安全及减少环境污染;(5)可直接以乳液形式使用等优点。可同时实现高聚合速率和高分子量。在自由基本体聚合过程中,提高聚合速率的因素往往会导致产物分子量下降。此外,乳液体系的粘度低,易于传热和混合,生产容易控制,所得胶乳可直接使用,残余单体容易除去。乳液聚合的机理还在讨论中,没有定论。从历史上看,乳液聚合机理主要有三个, 1945年W.D.Harkins提出的胶束理论;Tsai和Fitch的均相成核机理(又称水相发生机理);Ni Henmei等2001年提出的(亚)微液滴成核机理。这是一个崭新的版块,值得去深入挖掘。而且不管在分散聚合还是乳液聚合中,温度的控制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在没有机械仪器控制温度的情况下如何不断地控制温度的适宜及及时改变温度是一个难点。

另外,通过参杂的方式可使实现PVK荧光位置由紫外区红移至可见区甚至红外区,扩大其应用范围。这是本次课题的另一亮点。在《聚乙烯咔唑共价修饰多壁碳纳米管的合成与表征》一文中利用PVK- NH2 和酰氯化的多壁碳纳米管 MWNTs 之间的酰胺化反应制备了聚乙烯咔唑共价接枝的碳纳米管杂化材料 MWNT- PVK,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