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肽Cbf-K16抗幽门螺旋杆菌体外活性研究文献综述

 2023-02-17 20:35:23

课题背景:

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一种单极、多鞭毛、螺旋形弯曲、末端钝圆的细菌,属于革兰氏阴性微需氧杆菌[1]。它是一种慢性感染性致病菌,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高感染率。它定植了超过50%人类人口的胃粘膜,虽然引起的慢性炎症大部分是无症状的,但其感染与多种疾病关系密切,如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胃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等[2]

H.pylori被发现以来, 其感染和致病的机制就一直处于研究, 发现其还会引起胃外疾病,如发现较早且关系较为确定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此外,越来越多的疾病被发现可能与其感染存在着相关性,如皮肤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硬化症、肝性脑病、阿尔兹海默症

、眼科疾病等[3]

由于治疗中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近年来Hp对临床常用的抗生素表现出一定的耐药性,且耐药率还呈现一定的上升趋势,这成为了根除治疗失败的主导因素。Hp对抗生素的耐药可分为原发性耐药和继发性耐药。Hp对抗生素的耐药多为继发性耐药[4]。有研究表明,福建省立医院2012年部分上消化道患者胃粘膜标本中分离培养的Hp菌株,对甲硝唑、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耐药率分别为100%、18.89%、11.13%[5]。由于Hp耐药菌株不断出现,其根除治疗面临着严峻的问题,因此,寻找新的抗菌药物、治疗方法的优化成为Hp的研究重点。

抗菌肽是一类具有抗菌活性的小分子多肽的总称,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相对分子量约为4000,通常带正电,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与水溶性。抗菌肽不仅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都具有活性,部分抗菌肽还对某些真菌、病毒和癌细胞等有杀灭作用,甚至能加速伤口愈合过程、提高免疫力等。抗菌肽作为一种新型抗菌药物,因其作用机制与传统抗生素有所不同,对耐药菌也有效,使其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6]

Cathelicidin是目前发现的一个最大抗菌肽家族,其N-端含有一段Cathelin 结构域而C-端具有高度特异性的成熟肽段。其大多数具有广谱的抗菌作用,对部分真菌,尤其是耐药细菌具有杀灭作用[7]。BF-30是一种发现于金环蛇毒液中,含有30个氨基酸的Cathelicidin样抗菌肽,而Cbf-K16则是通过将BF-30第十六位谷氨酸突变为赖氨酸得到的BF-30突变体,以期提高分子的正电性,从而能更好作用于带负电的细菌细胞膜,增加膜的渗透性,以致细胞快速死亡[8]

前期实验表明,Cbf-K16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尤其是对于耐药菌株。由于作用机制的不同,Cbf-K16与替加环素相比对耐药菌株如NDM-1表现出更高的杀伤活性。不仅如此,Cbf-K16与BF-30相比,对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细胞H460表现出更强的细胞毒性,同时,Cbf-K16并不会对正常细胞产生杀伤作用,这使其有望用于治疗人NSCLC[8,9]。在体内的实验结果表明,Cbf-K16与头孢他啶/氨苄西林表现出良好的协同作用,两者联用可对菌血症所致的小鼠急性肺损伤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在beta;-内酰胺类抗生素作用下,Cbf-K16可更好地杀伤细菌,尤其是革兰氏阳性菌。这种药物联用可进一步扩大抗菌谱,有望在减少药物剂量、副作用等情况下进行有效的治疗[10]

本实验指在进行抗菌肽Cbf-K16对幽门螺旋杆菌体外抗菌活性以及相关作用机制的研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