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两侧交通噪声影响评价文献综述

 2022-05-12 21:26:52

道路两侧交通噪声影响评价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各类机动车数量的增加。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污染问题已成为我国各城市面临的主要环境污染问题之一。尤其是在一些大中型城市,交通噪声污染尤为严重。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环境噪声所产生 的50%,70%来自道路交通噪声。交通噪声作为一种能量污染,具有暂时性、感受性、局部性等特性。正是由于这些特性,在对噪声的评价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 城市由于是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人口密集,道路与民宅距离较近,机动车数量大幅增加等原因,城市主干道两边道路噪声超标率较高,噪声污染已成为汽车尾气同等的污染源。

关键词:交通噪声、路宽、车速

  1. 引言

交通噪声是随机起伏的非稳态噪声,一般声级在60__85dB范围,属中等声级噪声,声波在空气中传播,声波中既含有低频又含有高频声,人们听到此声音后感到极不愉快,心里和身体都会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交通噪声持续性对人体的危害更大,它除了对听觉系统影响,引起听力障碍;对神经系统尤其对高级神经系统的影响较大,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及其它精神综合症,影响工作学习以及睡眠的质量;对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等产生影响,尤其对中、老年人,刺激人的心血管系统,极易诱发高血压、心脏病。对儿童的成长和胎儿的发育也有着极大的危害。 Vinita Pathak等人对公路交通噪声污染的危害作了调查,结果表明:由于受交通噪声影响,被调查的人65%的认为健康受到严重影响,51%的人有过头痛,58%的人血压增高,53%的人感到疲乏,49%容易激怒,54%头昏眼花

  1. 国内外同类研究状况
  2. 国外的概况

为了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世界各国从法律角度,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196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家环境政策法》,1970年1月1日正式实施,随后瑞典(1970年)、新西兰(1973年)、加拿大(1973年)、德国(1976年)、中国(1979年)、印度(1979年)等国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率先从环境影响源头以法的形式作出规定。对于交通噪声及其污染的研究,各国学者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世界一些国家便相继出台了一些适应本国国情有关环境污染控制法规与政策如,美国的《噪声控制法》、1976年美国颁布了《声屏障设计手册》和《高速公路声屏障设计和施工经验》,德国在1974年就I颁布了噪声污染防治法,1983日本已颁布了《日本国家干线公路环境保护规范》等。随着世界许多国家对交通噪声机理的研究,发现交通噪声定点监测这种研究方法耗资过大,且获得的数据有时也很难保证典型性和客观性。因此,各国又进行了关于交通噪声的预测研究,许多国家都相继建立了各自的预测模型。美国联邦高速公路管理局(FHWA)于1978年12月发布了高速公路交通噪声预测模型,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改进,模型中的评价指标为等效连续声级Leq,目前除美国外,还有加拿大、墨西哥等国采用此模式。英国交通部于1975年和1988年分别发布了CORTN模型和改进lo为评价指标,版的CORTN88模式,该模式以L目前英国、澳大利亚、香港、新西兰等国使用。1981年德国发布RLS81模型。1990年发布改进的RLS90模型,该模型以等效连续声级Leq为评价指标,包括声源模型和声传播模型。法国采用MITHRA模型,瑞士发布了StL一86模型,日本采用ASJ.1993模式。随即丹麦、瑞典、意大利等国也都相继发布了自己的道路交通噪声预测模型。

  1. 国内的状况

我国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方面的研究起步比较晚。20世纪70年代以前,噪声研究主要以工业噪声为主进行消声、吸声、隔声等方面。7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引入并建立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1973年我国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后,引入了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1978年中国科学院召开声学研究所等单位先后对全国70多个城市环境噪声进行了调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评价指标和噪声环境标准。1979年9月,《环境保护法(试行)》颁布,标志着我国环境保护制度的建立。从1979年至1989年,1990—1999年,我国环境保护制度分别经历了规范和建设、强化和完善阶段,如1989年12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有关环境保护的导则、管理条例、管理名录先后出台,针对环境噪声及其污染,1996年10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通过并于1997年3月1日起实施,其对包括交通噪声及其污染防治做了规定。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一套较为完整的法律体系。与此同时,我国的城市环境噪声污染研究随即全面展开,进入20世纪80年代,研究步入了快速发展期。以马大猷为代表的中国学者对于声学和振动进行大量深入的研究,从声的传播传输、影响、传声元器件、在不同媒介和环境下声的测量、噪声标准规范、噪声评价方法、建筑声学控制、噪声振动控制作了一系列大量的科学研究,1983年出版了《声学手册》,2000年出版了《噪声与振动控制工程手册》,内容涉及到各种噪声源产生机理,交通噪声、环境噪声、工业噪声控制方法(如隔声、吸声、消声)等内容,奠定我国的噪声控制和环保工作的理论基础。冯璃正、程明昆1976年研究城市交通噪声的测量与控制;彭守礼1989进行了城市交通噪声级的自相关及功率谱分析;郭静男、郭秀兰1994年对我国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污染分析;曾德等人1997年对我国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污染及其对策进行研究:王毅,王冒井1997年对北京市城区道路交通噪声的分析与研究;王郁平等人1999年将灰色新陈代谢模型应用在城市道路交通噪声预测中;李本纲,陶澍2000对北京市城区主要交通干线的噪声测量与分析;于连生等用 模糊数学中的最大矩阵元法和费歇尔最优分割法解决众多噪声测点优化问题;马东生 等人采用灰色理论关联度分析法研究了朝阳市市区交通干线问题两侧环境噪声测点优化;陈向党和陈光华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城市环境噪声达标区网格监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2005年邱荣祖等人将GIS技术应用在城市交通噪声环境影响评价中:魏志勇等对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垂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刘文、张晓娟2008年进行计算机模拟声屏障预测系统研究;张继萍,吴硕贤等研究了人工神经网络在道路交通噪声预测中的应用;李本纲等人借鉴美国FHWA交通噪声预测模型,在分析研究我国道路交通噪声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我国城市交通和环境标准的理论一统计模型。

  1. 结论

研究城市主流干道交通噪声分布、传播特性及其影响,为进一步研究城市交通噪声理论奠定基础,同时为后期的城市道路规划、城市整体规划、临路建筑规划设计、道路交通噪声污染治理采用更加经济有效的污染治理方法提供一些参考,为市民免受严重的交通噪声污染,提高生活质量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快速路的建设特 别是高架快速路通常穿行于高层建筑和稠密的住 宅区,机动车行驶产生的交通噪声经过多次反射 和叠加等复杂的传播,立体的交通结构使交通噪 声污染呈现纵向垂直发,且对临快速路建筑 物不同楼层高度产生的影响不同,合理规划,加强管理。科学合理规划 道路,避免和减少快速路穿越住宅区的可能性, 制定科学的防噪距离,远离敏感建筑物。不可避免情况下可考虑建筑物更改使用功能等措施。

参考文献:

[1]李丹,张延青,李海军,等.青岛市快速路交通噪声影响研究 [J]城市管理与科技,2008,1 59-61.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