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维影响的城市支路步行环境评级研究文献综述

 2022-07-02 22:32:47

基于多维影响的城市支路步行环境评级研究

国外研究概况

城市支路是道路网结构中的微循环系统,大部分出行需要通过支路到达目的地。支路网的步行友好反映交通系统可达性的良好程度,而支路上最便捷的交通方式之一是步行。随着城市交通需求的增长,国内外学者对步行环境改善重视起来。到20世纪90 年代中期,才出现影响步行活动的环境因素相关的研究。2000年以后,步行环境评价工具有了长足的发展,通过构建步行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从功能、安全性、可达性对步行环境综合评价。步行环境的评价方法分为指标体系评价方法、行为感知评价方法和基于GIS数据库的评价方法。由于评价方法指标、概念定义、地理尺度等不一致,结果的差异大,且大部分评价工具重物质环境而较少关注社会环境。现阶段,国内外对于人行道步行服务水平的研究方法多数是基于机动车道出行服务水平评价方法,考虑诸多影响因素,采取观测和调查的数据获取手段,通过打分法或者回归分析法确定人行道步行服务水平评价指标。

Daff (1991)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出居民对步行设施的满意度,尤其是出行距离绕行对出行者的影响。Marc schlossberg(2003)首次定义了慢行阻抗路段的概念并为以后对步行环境的改善做出了指导。Hoogendoorn (2003)在《行人行为的实验研究》中通过处理微观行人薮据结果,提出了行人流的宏观和微观特征。Duncan M, Mummery K(2004)通过研究城市结构的变化,测算出了区域的结构变化对步行出行比例的影响。Frank、Andersen(2004)在研究中指出建筑密度、步行连通度会影响市民的步行出行意向。Foster通过调查问卷以及居民的出行日志,研究得到街道的安全性、景观性、可达性会影响人们步行出行的意向。Piet H.L. Bovy和Serge Hoogendoornn在《Simulation of pedestrian flows by optimal control and differential games》一文中通过模拟行人流,探讨出行人步行速度与个人特征的关系,步行出行的特点以及步行基础设施对步行出行的影响。Mohammad Sadra Sharif(2016)对残疾人个人行为进行分析,提岀一个框架来描述对服务质量满意度,并对服务水平提出了规定阈值。Jeff Speck在《适宜步行的城市:营造充满活力的市中心拯救美国》,阐述了建设适宜步行城市的重要性,倡导步行理念,回答了如何建设适宜步行城市。Javier Delso、Beleacute;n Martiacute;n、Emilio Ortega、Nico Van De Weghe(2019)提出了人居生态理念与步行城市环境的关系,并引入了“步行居住质量”的概念,基于这一概念测量城市街道网络中的行人环境适宜性。

国内研究概况

在我国,关于步行交通的理论和规划体系尚未成熟,关于步行环境的改善硏究更少。目前,我国对于步行交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步行商业街层面,范围以城市中心区为主。在一系列对传统步行商业街规划改造的过程中,研究者们开始逐渐将目光转向更大领域的城市步行系统。研究范围涉及外部空间、行为心理、公共交通组织等方面。

马青、吕正华、赵明(2001)等探讨了街道设施的优化配置,分析了城市街道与街道设施的关系并对其进行了分类,从一定程度上对步行环境的改善提出了指导性的建议。全永燊(2006)在《关于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策略和几个重点问题的思考》一文中反复强调步行作为一种绿色可持续的交通方式在城市的重要性,但文章重点还是放在极少数商业密集区的步行环境建设上,忽视了大部分的城市道路步行环境情况。魏晓云 (2008)引入了一个新的指标-分隔度来分析机动车队步行者的干扰度,分别从宏观、微观两个角度对步行区和居住区等进行了具体的规划。陆化普、张永波、刘庆楠 (2009)通过理论研究结合案例分析,分别从不同层面阐述了步行系统的规划方法及要点。孙鹏 (2010)以兰州市张掖路步行街为例,研讨了有关步行街对其周边路网的车流和行人流的影响。黄明瑜(2012)对城市中影响步行交通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并结合西安市高新区步行交通系统规划项目进行了实践的尝试。滕爱兵,韩竹斌(2016)等首次对步行出行进行需求分析,以交叉分析法选取并检验优化了步行环境指标体系,并以徐州为例,验证了评价方法的有效性。陈大琳、林航飞(2014)以拉萨中心城区中“林廓”这条路线入手,通过对道路上步行转经人群的年龄、步行速度、以及交叉口过街习惯等观察分析,得出一些拉萨转经人群独特的步行特性,对“林廓”的步行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并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对拉萨市“步行交通”提出一些建议。苏书杰(2016)在建立步行道路综合评价指标的基础上,通过主成份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评价指标按照对步行道的影响大小进行了分层,分为影响较大、一般和较低三个层次;其次运用模糊聚类方法对步行道归类,并对步行道路提出了改善意见。邓一凌、陈前虎、过秀成(2016)通过比较国内及亚洲发展中国家城市间的步行环境,分析了国内城市步行环境的总体状况。从畅行性、安全性、舒适性、趣味性四个方面总结了国内城市街道步行环境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善街道步行环境的对策。钟心志、孙利利(2019)从城市道路结构与功能入手,结合PSPL调查方法和行人主观意愿调查,进行实例分析,提出步行交通系统'面、线、点'优化的总体思路,并引入基于车流饱和度确定立体过街设施临界流量方法,综合行人需求调查分析,着重从'点'层切入提出该商圈步行交通系统具体优化建议。

国内研究现状总结分析

从上述研究中可以发现,国内关于“步行交通”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 年代,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外对步行交通环境很少涉及,对于步行交通环境的评价,国内也有部分学者对其做过相关评价,包括模糊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但评价方法均有不足,目前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合理且完善的评价方法。另外,纵观国内外步行交通系统的评价指标的确定,多数学者单从步行设施或步行出行满意度来考虑,没有系统地将步行交通环境的设施和满意度加以综合考虑。本文的研究是在国内外已有的对步行环境评价方法的基础,结合多种评价方法,从多种角度进行分析研究,综合全面地对城市支路的步行环境进行评级,并根据数据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针对调查研究范围内出现的步行空间被挤占和缺少的人性化设施提出优化改善策略,构建更加安全、便捷、舒适的步行环境,提高行人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史林研,方诗颖,钱林波.基于行人感知的城市主干道步行系统服务水平评价[J].森林工程,2019,35(06):91-96.
  2. 郑建振. 城市步行交通环境评价研究[D].长安大学,2017.
  3. 苏书杰,何露.城市步行道路综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信息化建设,2016(03):329-330.
  4. 吴浩. 基于人本尺度的城市街道可步行性大数据测度研究[D].东南大学,2018.
  5. 王昊,张泉.改进步行指数模型在城市步行性评价中的应用[J].交通科技与经济,2018,20(03):11-17 61.
  6. 于长明,吴培阳.城市绿色空间可步行性评价方法研究综述[J].中国园林,2018,34(04):18-23.
  7. 刘涟涟,尉闻.步行性评价方法与工具的国际经验[J].国际城市规划,2018,33(04):103-110.
  8. 钟心志,孙利利.基于城市道路结构与功能分析的步行交通系统优化方法[J].交通与运输,2019,32(S1):212-217.
  9. 吴佳瑜.城市步行系统的安全性分析与规划设计[J].建筑与文化,2016(01):111-113.
  10. 吕宁.1990年以来国内“步行交通”的演进与发展概述[J].山西科技,2015,30(06):52-54.
  11. 张海冰. 老城区步行系统改善研究[D].东南大学,2015.
  12. 陈大琳,林航飞.城市道路步行适宜性研究——以拉萨中心城区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4,21(02):98-105.
  13. 邓一凌,陈前虎,过秀成.城市步行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J].城市问题,2016(06):47-52.
  14. 刘珺,王德,王昊阳,朱玮.国外城市步行环境评价方法及研究动态[J].现代城市研究,2015(11):27-33.
  15. 刘迎宾. 深圳市桃源街区可步行性测度及验证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16. 雷诚,李锦.基于健康促进的支持性步行环境设计研究——以苏州环古城河步道改造设计为例[J].中国园林,2019,35(12):63-67.
  17. 杨俊宴,吴浩,郑屹.基于多源大数据的城市街道可步行性空间特征及优化策略研究——以南京市中心城区为例[J].国际城市规划,2019,34(05):33-42.
  18. 洪小春. 南京市老城区道路步行空间实态调查与评价[C].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重庆市人民政府.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4规划实施与管理).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重庆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9:468-477.
  19. 麻骞予. 健康城市理念下的城市步行系统规划策略研究——以资阳市宝台片区为例[C].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重庆市人民政府.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城市设计).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重庆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9:1777-1786.
  20. 林岚. 城市步行空间设计提升改造探析——以韩国“首尔路7017”为例[C].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郑州市人民政府、河南省自然资源厅、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9城市发展与规划论文集.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郑州市人民政府、河南省自然资源厅、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北京邦蒂会务有限公司,2019:1775-1780.
  21. Maria Grazia Bellizzi,Laura Eboli,Carmen Forciniti. Segregation vs interaction in the walkways: An analysis of pedestrians#39; perceptions[J]. Research in Transportation Business amp; Management,2019.
  22. Sangeeth K.,Abhijit Lokre. Factors influencing Pedestrian Speed in Level of Service (LOS) of pedestrian facilities[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2019,3.
  23. Saehoon Kim,Sungjin Park,Jae Seung Lee. Meso- or micro-scale?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fluencing pedestrian satisfaction[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D,2014,30.
  24. Hui Xi,Young-Jun Son. Two-level modeling framework for pedestrian route choice and walking behaviors[J]. Simulation Modelling Practice and Theory,2011,22.
  25. Javier Delso,Beleacute;n Martiacute;n,Emilio Ortega,Nico Van De Weghe. Integrating pedestrian-habitat models and network 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s to measure street pedestrian suitability[J]. 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2019,51.

资料编号:[247235]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